互聯網時代,制造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于為誰制造、怎樣制造和誰來制造。海爾用“企業平臺化、用戶個性化、員工創客化”戰略,用“共創共贏”生態圈的實踐,以互聯工廠的嶄新制造路徑,對此進行了奠基意義的回答。
一每一個時代,都需要創新者的引領,但更需要開創者的奠基。
當全球商界仍然忙亂于互聯網時代商業行進方向的痛苦探索時,海爾卻以其長達十余年的跋涉,在“人單合一雙贏”(1.0)戰略的不懈實踐中,脈絡清晰地演繹出今天“協同共享,共創共贏”的嶄新商業思想體系。在此前舉行的第二屆海爾商業模式創新全球論壇上,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將其命名為“人單合一”2.0版,并首次進行了系統闡釋。
之所以稱之為“體系”,是因為其從實踐到理論的完整架構。一是源于其層出不窮而且卓有成效的案例探索——已經成為國內外最高學術殿堂的研究模板;二是源于其與傳統商業理論全然不同的研究方向——獨辟蹊徑的互聯網企業思維;三是源于其10年來堅韌的思想累積——每一寸探索都為后來的前行銘刻下印記;四是源于變革的勇氣——直到今天,還沒有一家如此規模的企業,敢于通過顛覆自己來試驗一種可能。
當然,最本質的一點在于,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家企業像海爾這樣,能以從零開始的氣魄,以運營實踐佐證理論研究的方式,真切地擊中了互聯網時代企業運行的本質和要害。它所揭示的一般原則,對互聯網時代的一切組織運行來說,都具有無可爭議的普遍價值……甚至具有法則的意義。即便你無法完全復制其模式,但你必然要借鑒其思想。
所以,一直在吸收和批判中前進的海爾,不是在延續和升級任何一種理論,而是以首創的方式,重新建立了一種思維方式——屬于洞察了互聯網運行規律的思維方式。無論在哪種意義上,海爾都是互聯網時代普適的商業模式和商業思想的全新奠基者,而且是目前最成功的奠基者。
二令人耳目一新的互聯工廠,便是洞察海爾互聯網商業思想體系的一個鮮明窗口。
昨日,海爾·斐雪派克電器電機智能互聯工廠在黃島海爾工業園開工生產。本月中旬,位于膠州的海爾空調互聯工廠正式投入運營。與此前已經建成的沈陽冰箱、鄭州空調、佛山洗衣機等互聯工廠一樣,這些顛覆了傳統制造概念的全新工廠,是海爾“共創共贏”生態圈模式,在互聯網工業時代的真實體現——和我們想象的一般意義上的智能工廠不同,海爾互聯工廠生產線上的機器人,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優美舞蹈背后,體現的不僅僅是繁復的制造,而是千姿百態的用戶需求,是海爾用戶個性化需求的形象描述。
海爾互聯工廠,就體現著海爾“企業平臺化、用戶個性化、員工創客化”的戰略本質,“三化”戰略的實施,直接推演出“共創共贏”的生態圈,有了這樣的生態圈,才直接演繹出海爾特質的互聯工廠。
其實,在互聯網時代,制造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于為誰制造、怎樣制造和誰來制造。在海爾看來,U+時代,互聯工廠既不是單純的“機器換人”,也不是一條孤立的自動生產線,而是企業制造體系的全面重整,是全新制造概念的重新確立。如果沒有對舊制造方式全流程的顛覆,即使你擁有了機器人,你也實現不了真正的智能制造。海爾在2012年開始在沈陽建設第一座互聯工廠,正式實施互聯網戰略,但其背景卻是此前一以貫之的“人單合一雙贏”商業模式探索,沒有模式驅動,沒有海爾在企業組織和運行層面上驚心動魄的全面顛覆,無法生長出真正具備互聯意義的“互聯工廠”。
所以,對于海爾來說,轉型是一種早已存在和正在進行的過程。“互聯工廠”,體現著海爾對工業轉型的必然理解,也是海爾長期商業思索在實踐層面的卓越成果。一直以來從文化到組織乃至運營結構的持續變革優化,是今天的互聯工廠制造形態的基礎,只是,互聯網為這一切變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間而已。
三海爾互聯工廠“互聯”的內涵,在于“兩個聯結、一個目標”。
兩個聯結,一個是在開放的企業平臺上,與各利益攸關方(全流程供應鏈資源)共同建立起“生態圈”,實現價值共享;二是在海爾開放的需求平臺上,與無邊無際的用戶進行全方位交互,建立起“用戶圈”,實現用戶的全流程體驗;一個目標,就是要通過互聯工廠的柔性制造能力,通過真正的智能生產,由大規模制造轉變為個性化定制,滿足互聯網時代用戶紛繁復雜的個性化需求。
海爾將其稱之為“兩維戰略”:縱軸的用戶最佳體驗,即個性化需求價值的實現,用戶參與和流程是其核心,并且共創共贏——實現用戶增值,攸關各方分享增值;橫軸的企業價值,即“面向全價值鏈提供智能服務”的全方位智能化制造的能力,提高效率之后給企業增加的價值。前者需要通過各利益攸關方組成生態圈來共同完成,后者則需要將傳統的工廠變成互聯工廠。
而兩維戰略的源頭,也正是“人單合一2.0”的“協同共享、共創共贏”。
可以說,企業平臺化,讓企業內部組織從串聯流程變為并聯的生態圈,打破了過去的層級結構,消弭了企業內外之別,讓社會一流資源無障礙進入;員工創客化,使企業員工能夠以小微的形態,直接參與企業運營,無縫隙貼近用戶。而這兩者實現了,用戶個性化的目標也就實現了。這就是一種共創共贏的形態,各方利益在最大化的追求下,利益攸關方能夠持續協同、共享價值,持久不息。
在這樣一個生態圈價值體系下,海爾互聯工廠才真正擁有了互聯的基礎。這也正是張瑞敏的論斷:互聯工廠不是一個工廠的轉型,而是一個生態系統的建立。
四海爾互聯工廠如何在“共創共贏”生態圈體系下運轉?
這就是海爾“智慧家庭+互聯工廠”的成功實踐。這也是海爾互聯工廠與傳統制造的全然不同。
2015年,海爾開始大規模進入U+平臺——智慧生活開放平臺建設,目前已經建成空氣、用水、美食、洗護、娛樂、家居防護、健康七大智慧生活交互圈。通過這些交互圈,用戶能夠用一種全流程體驗的方式,全方位參與產品制造,既可以提出自己的個性化需求并全程交流交互,又可以通過互聯工廠實現產品的個性化定制需求。可以說,海爾的互聯工廠,也是用戶驅動機制下的互聯工廠。
而傳統的制造,根本上只是一個企業的自循環過程,從產品設計研發到成型上市,完全是企業行為,而顧客(不是今天意義上的用戶)只是被動購買,沒有參與、沒有交互、沒有體驗。而互聯網以個性化和碎片化的特征,改變了人們的需求方式,傳統制造全然無法應對。這也就是海爾互聯工廠在用戶個性化方面的時代意義,它能為用戶提供可視化、定制化全程體驗。所以,用戶與海爾及其產品的關系,是一種共生、延生關系,不是一種買賣關系。這是一種生生不息的共贏關系。
海爾七大智慧生活交互圈,交互出無窮無盡的用戶需求,這種強大的用戶黏性,吸引著海爾開放平臺上的一流資源、一流供應商,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創客。目前,海爾平臺上的小微生態圈已經達到180余個,匯集了4000余家外部資源公司、13億元創投基金、1300余家創投機構、近百家孵化器公司,培育了2000多個創新產品和項目,新增100余萬個就業崗位……從這個意義上說,海爾已經不單純是一個產品制造企業,而是一個迅速膨脹起來的企業孵化機構——生產著越來越多的新型業態和新型企業。
奠基只是海爾的開始,海爾依然在探索,而我們下一個期待,是海爾商業模式的3.0版、4.0版,是海爾互聯工廠的2.0版、3.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