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技術前沿 > 資訊詳情

宋清輝: 實現中國制造2025比德國工業4.0更艱難

時間:2015-09-25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看飯吃菜,量體裁衣,縱然海外流入的工業4.0看起高大上,但從實際出發的中國制造2025來看,中國制造2025比德國工業4.0層次更高,因為中國制造2025承載著更多的使命。

看飯吃菜,量體裁衣,縱然海外流入的工業4.0看起高大上,但從實際出發的中國制造2025來看,中國制造2025比德國工業4.0層次更高,因為中國制造2025承載著更多的使命。

中國國務院2015年5月份公布的“中國制造2025”方案,被大多數人士視為中國版的“工業4.0”。與最早提出工業4.0的德國相比,中國制造2025從大方向而言與之相似,在中德雙方與2014年10月簽署的《中德合作行動綱要》上就有4條和工業4.0相關的內容,第一條就明確提出工業生產的數字化(工業4.0)對于未來中德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該進程應由企業自行推進,兩國政府應為企業參與該進程提供政策支持。

但因為兩國的工業、科技、文化、教育、金融等底蘊不同,中國制造2025與工業4.0也有所差異。從最基本的層面而言,德國工業4.0是就是從其已經發展成熟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通過硬件和技術的更新進行遞進式的升級,因此德國的重點在于升級系統并著眼高端裝備,提出建設“信息物理系統”,并積極布局“智能工廠”,推進“智能生產”。與之相比,我們要做的事情比這些德國人要做的會更多。

制造業發達的德國與中國在工業4.0的進程中,并沒有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具備擁有良好工業技術基礎的德國,他們要實現工業4.0的難度并不大。但就我國現狀而言,我國雖然是制造業大國但制造業水平還不敢恭維,雖然不少企業的工業化水平已經到了第三次工業革命時期水準,但還有部分企業尚處于第二次工業革命階段,而第二次工業革命所創造的電氣時代是從1840年到1950年。

在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中,自主創新能力弱一直是制約發展的一大難題,國家對此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此外,我國還存在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以企業為主體的制造業創新體系不完善的問題。盡管我國一度成為世界制造業的工廠,但實事求是來說我國產品檔次不高,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知名品牌少之又少;而且,我國制造業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問題較為突出,加上產業結構不合理,高端裝備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導致制造業整體并不發達。在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同時,我國制造業還有信息化水平不高、與工業化融合深度不夠等問題。這也意味著落后,意味著將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這也意味著我們在這十年中要做的事情、要進行的發展,比工業4.0要做的事情多得多。我們不僅要完成其他發達國家所要做的事情,還要結合自身進行高效的調整、改革、發展。中國制造2025作為強國戰略的起步,打牢發展基礎尤為重要,該綱領提出了九大任務、十大重點發展領域和五項重大工程,以期望藉此全面提高發展質量和核心競爭力。

按照規劃,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制造業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制造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優勢領域競爭力進一步增強,產品質量有較大提高;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取得明顯進展;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顯下降。到2025年,制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員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兩化(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邁上新臺階;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和產業集群,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

盡管十年看起來長,但就戰略規劃來看時間非常緊迫,我們要做的事情還有不少。

要解決的問題有很多,在這里也只能簡要列出幾點。一是要解決自主創新能力的問題,盡管當前不斷有新興項目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但這些技術絕大部分都是“舶來品”,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成為了影響我國綜合國力發展的重要因素。當前人們一直在熱議創新驅動發展,但不少實際情況還是按部就班走老路子,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已經沒有多少“摸石頭過河”的功夫。

二是要將效率與質量結合在一起,產品質量不高將削弱我國的綜合實力,因為制造業質量是中國制造落地的重要保證,但我們不能為了質量而付出過量的時間成本,要在合理的時間內做出符合要求的產品。要保質保量,必須要解決重大核心技術、核心產品問題,以此來提高制造業的質量和生產水平。只有在制造業以及產品質量遠高于世界平均標準、或是能夠幫助全世界大多數人改善生活的情況下,品牌質量才能扎實地樹立在全球。

三是要解決結構調整、優化方面的問題。我國制造業長期以來都是通過犧牲資源的方式還換取經濟效應,盡管當前這種情況已經大有改善,但為了獲取經濟利益依然在多種如人身、環境等方面付出了極高的代價。因此,我國制造業需要對產業鏈進行結構優化,通過新型技術和工藝降低對不可再生資源的需求、降低對環境的污染、降低制造業風險,提升資源的使用率。此外,因為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而高技術產業占制造業比重偏低,產品優質率低,在產能依然嚴重過剩的情況下,市場的自我調整也需要進行完善。

四是要解決綠色發展問題,前三次工業革命的發展是以環境換取經濟利潤,造成了巨大的能源、資源消耗,人與大自然之間的矛盾也不斷產生。我國制造業在發展過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對空氣、土地、水資源造成了極大的污染。在未來十年我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自主研發、設計、投產,覆蓋整體供應鏈的上、中、下游,創造出“綠色”生產設備、創造出“綠色”的產品、創造出“綠色”的生產力,否則在惡劣環境下更難實現中國制造2025。

五是要解決人才方面的問題,未來十年的多層次專業人才體系將扮演重要角色,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都需要完善,而這些人才資源在我國都非常稀缺,無論是理論還是實際操作經驗上都缺少專業指引。

當然,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遠不只這些,我們也能因此從中看出我國在工業2.0、3.0和4.0同時推動的情況下,要實現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要實現在高端領域的跨越式發展,任務就比德國實現工業4.0更加復雜。隨著兩國不斷深入合作、技術互補,加上中華民族悠久的勤奮傳統,我相信實現這種更高層次的挑戰,雖然是難題但一定能夠攻克。

更多資訊請關注運動控制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