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技術前沿 > 資訊詳情

中國企業離“中國制造2025”還有多遠?

時間:2015-09-22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看重利潤的另一面,是對升級成本的高度敏感。對智能制造理解的模糊、對轉型成本的敏感,都會阻滯中國部分制造企業繼續升級的腳步,尤其對于那些剛剛完成自動化的企業而言,或許并不具備太多動力去成為“中國制造2025”的推動者。

從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躍升至制造業強國需要多久?按照今年5月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所勾勒的戰略藍圖與升級時間表,只需十年。在這份被譽為中國版“工業4.0”的文件中,中國將力爭在十年內邁入制造強國行列,并在建國百年時躋身世界制造強國前列。如今,這一文件落地數月,但對于許多剛完成了自動化的制造業企業而言,智能制造還只是一個愿景,道阻且長。

興趣強烈,卻理解不足

“感興趣的客戶很多,他們有這個需求也有預算,但現在的問題是客戶對自己的需求認識并不清晰,我們需要花很長時間幫助他們診斷,現狀如何、有哪些問題、發展智慧工廠應該從哪兒入手,這是個復雜的過程。”在近日舉行的2015上海國際汽車制造技術與裝備及材料展上,宜科(天津)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鑫對澎湃新聞坦言,相比于德國企業清晰的升級目標,國內很多企業對工業4.0與智能制造雖然很感興趣,但往往并不確切理解這些詞的深刻涵義,“像一汽大眾這類企業,可以明確羅列出需求。但很多客戶不僅需求不清,連某種需求能不能實現都還是個問號。”

正如“中國制造2025”常被視作以“德國工業4.0”為鏡一樣,在國內方興未艾的智慧工廠概念同樣源自歐美工業界,典型案例便是德國工業界領頭羊西門子在本土建立的安貝格電子工廠,以及在四川成都的安貝格姊妹工廠。在德國“工業4.0”戰略報告中,智能工廠意味著人類、機器和資源能夠實現互相通信,就像社交網絡中一樣自然。智能產品“知道”它們如何被制造出來的細節,也知道它們的用途。

從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畢業后,張鑫曾赴德國“傳統理工三強”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留學,畢業后進入德國工業自動化領域,留德五年后于1990年代初回國創業。他領導下的這家企業從研制工業自動化控制產品起家,目前正致力于為客戶提供智慧工廠及智能制造解決方案。

從西門子數字化工廠絡繹不絕的參觀者上便可看出國內企業對智能工廠極高的興致。和張鑫一樣看好這門生意的,并不在少數。智能制造、工業4.0是他們介紹資料中共有的關鍵詞,而其對智慧工廠的理念拆解,也與西門子等德企十分相似。

據張鑫介紹,上市公司、大型國企或行業領軍企業往往對智能制造欲望更強。“但其中有許多傳統企業,可能還在2.0和3.0之間,現在說要去做4.0,跨度還比較大。”

投資動力何來?

博世力士樂是除西門子之外另一個德國工業4.0計劃的積極參與者。在博世力士樂中國工廠自動化業務部門銷售副總裁劉天鵬看來,德國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的覆蓋范圍并不一致,前者的外延更廣。“德國工業4.0注重整個產業鏈的設計與提升,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只是工業4.0的環節之一——工廠環節的智能制造。”

“之前我去見客戶,很多人會混淆自動化和工業4.0,其實這是兩個概念。中國制造2025不代表高度自動化,工業4.0是在有一定自動化制造業基礎上,整合流程、降低成本。”劉天鵬說,“怎么把人更好地融入到生產線才是關鍵,這也是工業4.0的關鍵。核心是人,而不是機器。對于那些還在制造業2.0徘徊的企業,可能要花3-5年去改變思維,再花3-5年的時間升級設備。”

認為中國企業還處于消化智能制造理念過程中的,還有來自德國的林德曼。“中國客戶目前并沒有對我們提出關于德國工業4.0的產品要求。我覺得這個理念還停留在企業管理層的階段,未來五年,才會從管理層慢慢延伸到產品生產環節。”通快(中國)有限公司銷售副總經理林德曼(MarkusLindemann)在前述展會上對澎湃新聞稱。該企業的母公司德國通快激光集團是全球最大的激光企業,林德曼被派駐上海開拓中國市場長達五年時間。

在談及在華五年的經歷時,林德曼說:“我覺得其實中國的客戶沒有變,變的是德國。比如,中國客戶非常看重價格,有時在比較兩個競爭者時,他們并不仔細研究機器的配置和先進程度。看到兩個價格,就會挑更便宜的那個。在中國積累了幾年銷售經驗后,德國企業的思路也有所變動,既然你看重價格,我們也可以給你提供最便宜的價格,但是這個價格對應的是最基礎的配置。這個策略迎合了中國市場,經過幾年的發展,也被證明是非常成功的。”

對于這點,張鑫感同身受:“中德企業家在理念上相差很大。中國企業家可能把產值、利潤看得更重一點。兩國的人才教育理念也差異極大。”

看重利潤的另一面,是對升級成本的高度敏感。對智能制造理解的模糊、對轉型成本的敏感,都會阻滯中國部分制造企業繼續升級的腳步,尤其對于那些剛剛完成自動化的企業而言,或許并不具備太多動力去成為“中國制造2025”的推動者。

《經濟學人》雜志最近發了一篇題為《依舊中國制造》的文章,該文援引咨詢公司貝恩(Bain)的戴加輝(StephenDyer)的評價稱,《中國制造2025》中那些更適度的目標可能會成功。該計劃的近期目標是提高質量、生產率和數字化,并擴大數控機床的使用。戴加輝指出,所有這些已經在其他國家的世界一流制造企業里廣泛使用。推動投資也許很有助于中國的后進企業奮起直追。但在看到商業利益之前,企業可能并不具備投資的動力,“你不能催著公司投資。如果不合理的話,它們就不會做。”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