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發布了《德國經濟金融發展模式啟示及借鑒》和《全球“百年老店式”企業及頂級公司發展特征分析》兩份研究報告。
《德國經濟金融發展模式啟示及借鑒》報告指出,德國具有經濟增長強韌、制造能力強大、虛擬經濟適度發展、社保與財政保持平衡的4個典型特征。在中國經濟面臨增速換擋、制造業需要升級換代、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都出現泡沫的情況下,德國模式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多方面啟示和借鑒。具體的啟示包括,公平和效益并重,形成政府調控與市場競爭良性互動;以科技創新、扶持中小企業和教育改革為抓手,夯實實體經濟基礎;平衡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比重,加強對金融體系的審慎監管;建立多元化的保障房體系,培育并規范租賃市場;提高社會保障支出占比,促進社會公平與穩定。
《全球“百年老店式”企業及頂級公司發展特征分析》報告強調,要實現“百年老店式”頂級公司的夢想,我國制造業企業需要從五方面入手:一是高端特色,明確戰略定位;二是順應形勢,構建管理模式;三是塑造文化,打造品牌形象;四是以人為本,提供人才保障;五是依托創新,實現轉型升級。
對此,民生銀行研究院院長黃劍輝指出,目前中國制造業里百年老店和頂級公司匱乏,這與中國歷史因素和國情有關,而打造百年老店和頂級公司需要長久的歷史積淀,從我國目前的客觀條件來看還需假以時日。
黃劍輝強調,當前我國制造業面臨著有效供給不足問題,供給質量有待提高,而落后無效產能過剩。未來應當用“新供給”淘汰“老供給”,并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中國應以“制造業立國”、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并重,以銀行為主體的融資模式不應被否定。
黃劍輝認為,目前來看,中國在全球經濟發展中最有競爭力的就是制造業。中國和德國是有差距,但在社會價值理念和經濟模式上都具有較多共同點,如都注重宏觀調控與市場競爭的結合,都有比較發達的制造業以及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體制等,這使得中國借鑒德國經濟模式具有了一定基礎。同時,德國制造業立國的方針使其打下良好的實體經濟基礎,制造業的發展也推動了出口快速增長,這也為同為制造業大國的中國提供了經驗,尤其是德國對制造業的重視和對科技創新的鼓勵值得我國學習。
談及中國制造業面臨的困境,黃劍輝表示,中國制造業的問題看起來是產能過剩,實際上是中高端制造業上不去。他認為,目前中國制造業的問題并非沒有需求,只是需求集中在高端制造業。中國只有以高質量、低能耗的新供給淘汰落后無效的產能,才能以新供給帶動新需求,實現中國制造業的大發展。
《德國經濟金融發展模式啟示及借鑒》報告也指出,德國經濟金融發展的一大關鍵在于其審慎的金融體系保證了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同時避免了風險累積。報告建議,中國要借鑒德國模式,需注意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平衡發展,要適度提高直接融資在社會融資中占比,防止資本市場出現大幅波動對產業資本造成沖擊。
對此,黃劍輝認為,金融層面的改革也需要遵循“新供給淘汰老供給,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的原則。他認為,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不在需求端,而是在供給端,“金融改革的核心還是在于改善供給”。在他看來,國內企業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困境主要由資金供需不匹配導致。實體經濟以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為主,資金供給端卻以國有控股銀行為主,這種錯配導致金融服務民營經濟的能力不足。因而,他建議未來金融改革的重點不應局限于利率匯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國際化,同時應該加快民營銀行建設,增加金融供給主體,以及完善現有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總之,金融管理要有頭腦,要管理好資本市場,要保護好產業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