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8月新聞精編”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這個現象:工控圈內的企業熱衷于在高校舉辦各種比賽,西門子、ABB、三菱電機、通用電氣……數不勝數。不少人疑惑,自動化企業緣何如此熱衷于舉辦比賽?企業能從比賽中收獲什么?這對整個行業的發展是否有利?
自動化企業熱衷在高校舉辦比賽
“西門子杯”全國大學生工業自動化挑戰賽、“三菱電機杯”全國大學生電氣與自動化大賽、ABB大學生創新大賽、GE智能平臺全國高校自動化大賽……各企業舉辦的高校比賽占據了近期自動化行業資訊的諸多位置。
比賽,已經成為自動化行業中無法忽略的一個詞。除了企業樂此不疲地聯合高校舉辦比賽,國內甚至還掀起一股“國際化賽事”浪潮。當下,第二屆中美(國際)機器人挑戰賽決賽還在火熱進行中。
遍地開花、形式各異的比賽折射的是自動化企業對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他們希望能夠將產、學、研、用多方結合起來,以形成未來可持續發展,爭奪全球競爭制高點的強大后盾。
當今世界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信息技術突飛猛進,實現產業的高附加值和產業的高端化是制造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大背景之下,企業要在工業4.0時代建立全球競爭優勢,就必須切中技術創新、人才招攬與培養的脈搏。
我們常說,企業轉型,創新驅動是關鍵,而創新驅動的核心是科技創新,實質則是人才驅動,人才驅動靠教育。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與人才第一資源的結合點,高等教育責無旁貸。于是,企業開始把目光瞄準高校,通過各種人才計劃、創新競賽發掘和培養業界最緊缺的創新人才。
校企合作是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促進高校院所科技成果進行轉移和轉化的重要載體,有利于充分發揮高校院所的技術、人才等科技資源優勢,加快地方產業結構調整和提檔升級。可以說,校企合作是企業堅持創新驅動原則的重要手段,主辦比賽僅是其合作的一種方式,或是校企合作熱潮的一個縮影。
我們知道,今年以來,工業4.0一直是工控圈內的熱門概念,許多企業皆是以此作為未來的發展戰略,也為此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校企合作。我們發現,自我國發布《中國制造2025》戰略之后,企業在加速推進校企協同創新步伐,利用校、院、所協調創新平臺,圍繞工業4.0所需聯合開展關鍵技術攻關研究,選擇名校名企聯合建立“工業4.0”智能工廠實驗室,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例如,今年8月,藍盾股份與太原科技大學共同籌建工業4.0安全實驗室。根據藍盾股份的介紹,其將研究“工業4.0”控制系統網絡安全體系,研發相關核心技術并將成果轉化為產品推向市場,同時培養“工業4.0”安全領域的人才,為國家“工業4.0”戰略的快速推進和“工業4.0”安全保障體系提供技術和人才的儲備。無獨有偶,華昌達也與與合肥工業大學簽訂了《聯合組建合肥工業大學·華昌達數字工廠研究院協議》,雙方將共同建設數字工廠研究院。
因此,無論是舉辦比賽,還是合作建設研究室,我們的看法是,校企合作的直接目的是獲得人才與技術,從長遠來看,則是企業提升競爭力的有利保障,同時也是整個行業高端化發展的有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