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8.12”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至今已第七天,官方最新通報稱事故已經造成114人遇難。按照中國傳統習俗,今天是遇難者的“頭七”祭日。這場深夜爆炸事故原因為何,涉事企業有無違法違規,700噸氰化鈉是否收集處理完畢,如何防止悲劇重演……在哀悼逝者的同時,諸多焦點問題仍需追問。
習近平主席針對天津港爆炸事故再次作出指示。他指出,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以及近期一些地方接二連三發生的重大安全生產事故,再次暴露出安全生產領域存在突出問題、面臨形勢嚴峻。面對如此慘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如何防止悲劇重演?
截止至2014年的數據,我國有9.6萬余家化工企業、其中能夠直接生產危險化學品或者產品作為危險化學品的企業有2.2萬多家。安全生產一直是化工行業發展的重要命題。而從天津港事件中,相關人員的瀆職給予我們的啟示是:化工安全生產管理,更多是從人的安全意識的管理和加強第三方的嚴管監督。
我國化工生產管理現狀
我國工業化進步比較晚,化工行業的起步和發展更晚。從安全生產方面來講,當前面臨的挑戰有幾個方面。
一是我國化工行業的安全生產基礎還非常薄弱。從目前來看,大多數化工企業規模小、工藝落后,裝備水平,特別是自動化控制水平比較低,相當一批的中型化工企業是在上世紀60~80年代建成,這些企業普遍存在著基礎條件差、工藝水平相對落后的情況,而我國大多數企業是中小型化工企業,雖然數量大,但安全生產基礎薄弱。
二是隨著國內大型化工企業的發展,特別是隨著跨國化工公司在我國建成自己的企業以后,我們開始面臨新建化工裝置大型化、復雜化的挑戰。化工生產裝置和儲運裝置呈大型化、復雜化、集成化發展的趨勢,具有資金密集、技術密集、安全風險高的特點。大型化的生產裝置一旦發生事故,事故后果、事故風險往往都很大、很高,事故的影響范圍往往也很廣,全行業安全生產壓力非常大。
三是新型化工行業的發展帶來的挑戰。一是其多元化的化工資本快速向化工領域轉移,帶動我國一些地區出現了一些新型的化工產業,比如煤化工。二是危險性較大的化工項目由發達地區向欠發達的西部地區轉移,特別是一些發達地區在自己的產業結構調整過程當中,一些小企業不符合當地的發展政策,尋求新的發展機遇時看到了西部大開發帶來的機遇,因此,就出現了東部發達省份中小化工企業在淘汰的過程中向西部轉移的狀況。
四是城鎮化也給化工安全生產帶來了很多挑戰。隨著中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許多老企業本來在城外,現在變成了城內,他們如何與城市的公共安全生產、公共安全相協調。化工企業集中的城鎮建成區內危險化學品輸送管網十分發達,地面新建開工往往給地下城鎮化學品管網安全帶來了挑戰。
五是化工園區安全管理問題。我國要求新建的危險化學品建設項目必須進入化工園區,新建化工企業必須要進入園區,而這些園區必須要規劃建成。這就造成化工園區內企業相對密集,規模大小不一,安全管理水平也參差不齊。
借鑒德國制造:落實化工企業管理與預防規范
那么是否可以借鑒國外的生產經驗,以受啟發?2012年,在德國,化工產業創造了1840億歐元營業收入,在GDP中的產業占比,僅次于汽車和機械工程產業,排名德國第三。由于產業特殊性,德國82%的化工產品為中間品,最終又運用在了其他產業。因此,德國在化工生產管理方面,頒布嚴格的環境法以示規范,其執行可以通過緊密咬合的產業鏈,用經濟手段控制化產的生產與產品。
在中國,雖然體制建設已較為成熟,但在實踐中,環境、安全標準的執行往往依賴于企業自身的自覺性。歐華律師事務所中國合伙人、能源部主管董鐵英律師告訴記者:“中國一些大型國企,例如三大國有石油公司,在其改制前即承擔部分專業監管職能;在改制之后,仍然依賴其自身的內部規定,來維護環保和安全標準的執行。”
與中國相比,德國化工領域的專家,并非完全集中在化工企業,而是廣泛分布在保險等工業服務領域。保險等行業都有自己獨立的化工專家,他們根據每年的化工事故分析,調整對于企業的安全規范與審計,對企業進行安全指導。
一些行業協會的認證,以及具體的保險險種選擇,并非由聯邦政府強制。“隨著公眾環境意識不斷提高,化工企業發現,它們的名譽每況愈下。為了恢復名譽,它們建立了比政府法規更高的標準體系。”歐華律師事務所高級法律顧問施泰特博士(Dr.ThiloStreit)稱。
伴隨著材料技術、機械設計、傳感器以及自動化設備的采用,化工設備的技術可靠性也在不斷提高。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德國化工企業越來越多地采取以Hazop(HazardandOperabilityAnalysis,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為代表的系統性風險分析技術。
德國化工協會為此提出了“責任關懷”工業倡議。化工巨頭巴斯夫(BASF)也提出口號--“工業倡議超越合規。”化工企業敢于采納高于法律標準的行業標準和企業內部管理規范,是另一種“德國制造”。
目前,在企業內部的安全生產能力建設中,巴斯夫鎖定了七大領域:化學品與反應、流程設計、設備選址、裝置與材料、流程控制、保護裝置以及安全措施。
德國石油工程師協會則針對可能造成氣體泄漏的人為誤操作、設備故障、實際設備與設計失準等三種不同可能性,分別設計了管理與預防規范,以及事故發生后的操作手冊,試圖將災難可能性降到最低。
中國2006年-2011年間,化學工業年增長率為15.1%。在經濟發展迅猛與綜合能力建設相對滯后的鴻溝下,市場的內在機制發展遲緩,環境與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亦難以徹底貫徹執行。隨著中國民眾環境意識不斷提升,化工產業與公眾之間逐漸進入一個二元對立的尷尬境地。
一些德國企業界人士認為,化工安全生產需要依托一個全社會的生態系統,其中包括公民的敏感性、政府不斷的研發投入、人才的教育與培訓,以及企業自身的能力建設。“企業社會責任”,并非化工企業的負擔或仁慈,而是重拾名譽的必需。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安全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