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廣東版“制造2025”:大力發展智能制造

時間:2015-08-10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智能裝備產業只是制造業的高端部分,再發達的國家其所有產業也不可能全是高端的,就連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都還一直保留著部分傳統制造業。

智能裝備產業提升了傳統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和產出效率,傳統制造業為智能裝備產業提供了市場空間和創新源泉。因此,發展裝備制造、智能制造要切合自身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的實際,政策扶持要注意邊界、力度和節奏。

省委、省政府近日在廣州召開全省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暨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建設工作會議。省委書記胡春華在會上強調,要牢牢把握制造業這一立國之本的戰略地位,抓住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的機遇,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智能制造,努力掌握自主創新核心技術,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廣東由制造業大省向制造業強省轉變。會上印發《廣東省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5-2025)》,這是我省首次出臺全面對接《中國制造2025》的發展規劃,可謂廣東版“制造2025”。根據這一《發展規劃》,到2025年,廣東要建成全國智能制造發展示范引領區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能制造產業集聚區。筆者認為,裝備制造、智能制造作為國之重器,有其自身特征和發展規律,就目前而言,廣東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智能制造,關鍵要理清幾個關系才能找對路徑選擇。

一、智能裝備產業與傳統制造業相輔相成

當前,廣東提倡并大力發展智能裝備產業,并不等于傳統制造業就不發展了。智能裝備產業只是制造業的高端部分,再發達的國家其所有產業也不可能全是高端的,就連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都還一直保留著部分傳統制造業。更準確地說,智能裝備產業與傳統制造業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智能裝備產業提升了傳統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和產出效率,傳統制造業為智能裝備產業提供了市場空間和創新源泉。傳統制造業在解決大量勞動力就業等方面優勢突出,也是各國政府高度重視這個“陳舊”行業的主要原因。但是,很多傳統制造業往往受制于環境和資源的約束,生存空間正在被逐漸壓縮。相比之下,那些能耗需求少、環境污染小的傳統制造業仍然具有強勁的生命力。

智能裝備產業對傳統制造業的改造是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而相伴相生的,主要是對傳統制造業在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方面給予提升,從而大大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從實踐來看,這些高端的智能技術、信息技術和控制技術并不是一兩天就可以積累起來的,首要的是人才基礎、產業基礎,其次是市場環境(如市場規模和市場競爭)。因此,發展裝備制造、智能制造要切合自身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的實際,不能盲目發展、一哄而上,脫離于傳統制造業已有條件。

二、“引進來”和“走出去”雙向進行

過去相當長時間,包括廣東在內的我國沿海地區以消費品為主要內容的出口增長是由從國外大量進口先進裝備來實現的。這是企業面對國際市場苛刻的質量標準,而本土裝備制造業又無法提供高質量生產裝備時的一種理性選擇。此現象可以用“為出口而進口”來描述,其實質是,我們與發達國家在裝備制造業方面存在“技術差距”,在市場需求層次方面存在“質量差距”,為此,消費品生產企業只能采取“為出口而進口”的策略,即為跨越“質量差距”實現其出口,只有用大規模進口國外先進裝備的方法來彌補其“技術差距”。

近年來,上述情形開始出現“逆轉”。國內需求層次的提升使得我國與國外需求層面的“質量差距”不斷縮小,出口產品質量提升和結構優化的同時,國內智能裝備產業在龐大市場需求和激烈內外部競爭條件下不斷發展、壯大,不僅占領了越來越多的國內裝備制造業市場份額,而且還憑借成熟的市場應用、多層次產品體系、較高的產品性價比開始大量出口海外。例如高鐵及其項目總承包、工業機器人、電力設備、通信設備等裝備產品,當前正依托“一帶一路”戰略大規模走出去。

不難發現,之前國外裝備制造、智能制造“引進來”是為了國內消費品“走出去”,體現的是投資品輸入、消費品輸出的外向型經濟;現在國內裝備制造、智能制造“走出去”是為了更好地利用全球市場,體現的更多是投資品輸出、全球資源整合的開放型經濟。當前更高水平的開放意味著,智能裝備產業更深層次更大規模的“引進來”和“走出去”要雙向進行,進而服務于整個制造業乃至產業鏈的升級。

三、“騰籠換鳥”與“機器換人”相互促進

裝備制造、智能制造具備典型的高技術密集、高知識密集、高服務密集特征,必須依托于發達的現代服務業,這些從融資、研發、設計、測試到市場營銷、售后服務全鏈式的生產性服務業,多集中于我國東部發達地區和大城市。與此同時,傳統制造業出現了由東部向中西部轉移、東部大型城市向東部二線城市轉移的趨勢。對已經進入后工業化階段的東部發達地區而言,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高附加值化的趨勢已經形成,土地資源的稀缺性意味著制造業內部必須“騰籠換鳥”。傳統制造業必須在空間轉移的同時實現生產工藝的轉型,并由此實現生產率的提升。如何實現轉移又轉型?答案是生產流程的自動化、智能化升級,即所謂的“機器換人”。那么“機器(智能裝備產品)”從哪里來?正是來源于發達地區的智能裝備制造產業。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騰龍換鳥”換的是土地,“機器換人”換的是勞動力,兩者相互促進,而其連接點正是智能裝備產業。

四、技術創新引領與市場需求驅動互為條件

智能裝備產業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技術創新之引領,二是市場需求之驅動。技術創新引領相當于供給方的拉力,只有人工智能技術、機器人技術和數字化制造技術等自動化技術成熟了,并能相結合地應用于設計、生產、管理和服務等制造業的各個環節,才能催生智能裝備產業,引領新一輪制造業變革。缺少任何一種技術,裝備制造、智能制造就會受到很大制約。

而市場需求驅動相當于需求方的推力,如果沒有需求,裝備制造、智能制造的產品、設備、服務就無法實現其市場價值,即使技術上可行,沒人使用也只能“束之高閣”。例如在人工成本較低的條件下,紡織、服裝、制鞋等傳統制造企業會傾向于培訓和雇傭工人進行生產,而不去購買數控織機等智能裝備產品;隨著勞動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培訓和雇傭工人的費用越來越高,相關企業就更傾向于購買數控織機或對生產流水線進行自動化改造,由此形成了對智能裝備產業的市場需求。

因此,對裝備制造、智能制造而言,技術創新引領的拉力和市場需求驅動的推力,兩者互為條件,缺一不可。只有技術上可行、市場上需要的裝備制造、智能制造才能獲得市場認可并實現可持續發展。從這個角度上說,智能裝備產業雖然科技含量高、產業關聯度大、戰略帶動性強,是典型的“高大強”行業,但這并不代表其沒有風險、一好百好,政策對該領域的扶持要注意邊界、力度和節奏,智能裝備制造產業的發展更多地還是要交還給市場,產業政策要講究順勢而為。

更多資訊請關注自動化軟件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