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梯安全話題再次成為媒體和朋友圈關注的焦點。最近幾天,湖北、山東、江蘇、廣西、浙江接二連三發生電梯“吃人”事故,尤其是湖北荊州安良商場“母親最后一刻托出幼子”的現場視頻,讓不少人看后都心有余悸。對于電梯安全,大家也紛紛表達出深切擔憂。
地鐵、商場、住宅樓幾乎哪里都要用到電梯,可以說,電梯已經深度嵌入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常常乘電梯,哪有不擔心”。如何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少電梯安全事故的發生?多名全國人大代表和法律界人士認為,要消除各個環節的漏洞和隱患,唯有通過細化主體責任,加大法律責任,倒逼電梯生產方、管理方、維保方、檢測方守住安全底線,同時從幼兒園開始,大力推動公眾安全知識教育,才能避免電梯“吃人”。
隱患多多,“電梯驚魂”頻頻上演
7月26日至30日,我國連續發生多起電梯安全事故,“湖北荊州商場扶梯將一女子卷入致死”“山東青島兩天發生兩起電梯傷亡事故”“江蘇無錫女子遭貨梯卡死”“浙江杭州居民樓電梯夾死女學生”……一幕幕悲劇讓不少人發問:我們天天都必須乘坐的電梯怎么了?乘坐電梯還安全嗎?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事故頻發?
國家質檢總局前幾天的通報顯示,2014年,我國發生電梯事故48起,死亡36人;今年上半年,發生電梯事故23起。“我們同國外進行過比較,我國每年因電梯事故死亡人數和發達國家相比,并沒有太大差距。”質檢總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然而,各地電梯隱患較多,造成電梯困人等故障時常出現。“我們那幢房子的電梯就沒正常過幾天,兩臺電梯輪流鬧毛病,門關不上、突然停在某層、搖晃不斷……”家住北京石景山區的王女士向記者表達了她對小區電梯安全的擔憂。
國家質檢總局新聞發言人李靜近日介紹,2014年全年僅廣州市、南京市、杭州市“96333”電梯應急處置平臺就分別解救困梯人員14606人、10180人、6816人,平均每天分別解救40人、28人、19人。而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31個省份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電梯使用和維護保養單位自查電梯236萬余臺,發現存在隱患的電梯有11萬余臺。照此推算,每百臺電梯就有近5臺存在隱患。
“每一處隱患就意味著一個地雷,人命關天,所以電梯生產商、維保方、管理方、使用方和檢驗檢測部門都要各司其職,將隱患及時消除。”廣東一家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彭先生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呼吁。不過他也提醒,電梯“吃人”幾率還是很小的,公眾不要過分焦慮,很多時候電梯出現臨時故障,其實是系統的一種自我保護。
細化主體責任、法律責任,倒逼各方主動堵漏
電梯安全涉及設計、制造、安裝、維保、管理、檢測和使用等多個環節,每個環節一旦出現漏洞,都會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張濤提出,電梯安全事故發生后,相關部門不僅要徹查原因,而且要對這些年來的電梯等特種設備安全事故進行系統分析,總結問題出在哪里,拿出具體方案,消滅事故隱患。否則,類似悲劇還會發生。
一些電梯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導致我國電梯事故頻發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使用、維護保養不到位;二是管理責任主體不明;三是問題電梯脫離監管,流入市場造成極大安全隱患。
“三分靠產品,七分靠維護。電梯很多時候出事都因疏于日常保養。”一位長期從事電梯行業研究的專業人士向媒體表示。談到與電梯安全息息相關的維保行業時,他卻直言“太亂”,譬如電梯維保公司常常出現惡意殺價、成本倒掛的現象,服務質量難以保障。此外,有的電梯使用單位不及時、足額繳納電梯維護保養、檢測等費用,導致維保單位無法或拖延向質監部門申請檢驗。
管理責任主體不明確,亦是電梯運營中產生安全責任鏈條不明晰的重要原因。據了解,在電梯實際運營中,電梯投資者、建設者分別為開發商和電梯公司,電梯所有權和使用權屬業主,管理權屬物業公司,檢驗權歸屬于質監部門,這就容易因管理責任主體眾多導致安全“防火墻”被打破。而管理責任主體不明確的直接后果是,一旦發生電梯傷人事故,對于誰來賠付傷者,物業、開發商及維保公司便會陷入互相推諉、卸責的困境。
此外,問題電梯流入市場,監管部門人員嚴重不足,也是導致電梯故障頻發的根源。
在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國鼎律師事務所主任朱列玉看來,要從根本上解決電梯安全問題,最關鍵的還是要細化、明晰各環節的主體責任,通過嚴厲的法律責任倒逼生產方、運營方、管理方、使用方和監管方守住安全底線。“特種設備安全法對各方的責任已經有了規定,但在實踐中各方還是容易發生扯皮、推卸責任的現象。比如有的電梯老化了,換一臺要花上百萬,商場和物業公司往往會抱著能用則用的態度,一旦出了事故,就會出現各說各有理的情況。另外,商場和住宅的電梯業主是多個時,責任人如何明確?”朱列玉建議,制定細則,將各個環節的主體責任、法律責任規定得更具體,讓各方不得不守住安全底線,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少電梯安全事故的發生。
公眾安全知識教育,必須要抓緊了
作為使用者的公眾,也一定要盡到安全義務。廣東一位從事特種設備檢測研究的專業人士提醒,很多事故就是因為大家不重視,最后導致悲劇發生。他說,安全知識推廣普及特別重要,不應是一件可做可不做的事,現在一定要做了,并且建議從幼兒園抓起。
對于近期發生的多起電梯傷人事故,張濤一直非常關注。他的觀點是,大家對電梯首先要有一個正確認識,只要是機械都可能出故障,電梯、游樂設施在給公眾帶來方便的同時,還存在一定的危險性,所以,我們對它要抱存一份敬畏感。要形成一種常識,電梯也是“老虎”,也可能會“吃人”。有了敬畏意識后,大家才會真正去重視如何安全使用電梯。否則,天天強調、宣傳安全知識也沒用。
據悉,針對頻頻發生的電梯安全事故,各地近期都開展了“電梯安全檢查大會戰”。在多位全國人大代表看來,“大會戰”的最大好處是,既能及時消除事故隱患,又能推動電梯安全知識的教育和普及。張濤建議,相關部門和媒體還可以就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電梯安全事故,引導公眾展開討論,然后把意見整理歸類,找對預防事故發生的方法。
法治宣傳也被提到重要位置。張濤說,平時大家可能不會關注特種設備安全法等法律,現在則必須提高認識,好好學習相關法律,生產商、運營商、商場、公眾都要明白自身該履行哪些義務、承擔哪些責任。“如果荊州安良商場按照法律,真正做到了建立崗位責任、隱患治理、應急救援等安全管理制度,悲劇或許可以避免。”張濤感嘆道。
據介紹,近十年來,我國電梯以20%的速度增長,目前保有量達到360萬臺,已是世界第一。如何保障幾百萬臺電梯(其中相當一部分已經老舊)每天安全運行,對于生產方、維保方、監管部門以及廣大公眾來說,都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梯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