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是一個系統,產品、產業、生產設備、生產方式、創新和配套服務等各個層面都是智能制造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缺一不可。因此,加快智能制造的整體能力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加快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強化智能制造的動力根源
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智能制造人才隊伍是基礎的支撐和保障,而高素質智能人才力量的形成,引進和培養是其關鍵。就目前現狀和發展趨勢來看,對智能制造行業專業人才的培養,要在兩個方面加大力度:一是注重在生產實踐中的培養,以智能制造的生產發展實踐,火線練兵,以產業發展實踐及其關鍵技術問題的攻克等來培訓和遴選人才。二是加大教育培訓,以完整的教育培訓機制來充分滿足智能制造在產業工人、技術人員和高端科研力量等全方位的人才需求。因此,要加強職業教育和產業工人在生產實踐環節的對接,建立智能制造與各技術類職業院校之間的友好對接,鼓勵職業類院校在智能制造企業建設各類職業實踐教育基地,激勵智能制造企業的產業工人進職業院校進行必要的技術培訓和素養提升。還要加強各類理工類院校在智能制造產業對于基礎技術人員及高端研發力量方面的人才培養。
要加大對智能制造產業關聯人才的引進。要結廣東智能制造產業的特征和技術特征,制定智能制造產業人才引進專項計劃,通過制定和實施“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劃”和“企業博士聚集計劃”等辦法,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鼓勵、引導全國各類優秀人才向本地區流動。
加快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建立智能制造的動力保障
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與壯大,離不開專有技術對其的支持和保障。必須加大智能制造產業在技術研發和創新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快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構建智能制造產業的動力保障。
在執行措施上,一方面,我們要加強對國外先進國家在技術方面的跟蹤和關注,加大引進和合作。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加大智能制造技術領域的原始創新,爭取實現在某幾個或者某個技術領域,率先實現智能制造產業技術的原始創新突破,以重點突破推進重大創新,把機器人、物聯網、新材料、數字裝備等先進制造業關聯技術放在優先位置,解決制約制造業發展的核心技術瓶頸。加強前沿技術研究,力爭在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納米技術、量子通信等前沿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始性創新成果,并以點帶面,實現集群式技術創新發展。
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智能制造的前提條件
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與傳統產業的核心區別在于前者強調對技術及技術集成的全方面依賴,而后者則更多倚重傳統的人力或物質資源。這樣的產業特征差異,要求我們發展智能制造產業,首先必須加強對信息自動化、信息智能化、工業一體化等技術設施的建設,要以智能化和自動化為基礎,建立將資源、信息、物體以及人緊密聯系在一起信息物理系統。在這個系統里,實現人、機器以及服務之間的互聯,生產設施布局網絡化、生產流程和物流管理智能化,形成高度靈活、個性化、網絡化、數字化的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模式。全面推進下一代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的融合發展,開展網絡新技術現網試驗和應用示范,提高面向工業應用的網絡服務能力。
同時積極對接“中國制造2025”戰略,以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為導向,大力推動“互聯網制造業”。建立完善面向工業生產應用的信息化基礎設施,統籌全省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打造智能制造的產業基礎
技術結構和制造業空間結構是兩個重要的方面。就技術結構來說,要全面實現“機器換人”,這是走向智能制造的前提條件。發展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產業,鼓勵企業使用智能化制造裝備,推進生產線數字化改造,建設自動化車間和智能工廠。
在空間結構上,要根據廣東省產業發展特征,合理進行智能制造業發展的空間布局,充分發揮珠三角主要城市群在智能制造業發展的引領作用。其中廣佛肇城市群重點在汽車制造、生物醫藥、食品加工、造紙、石化等領域實施智能化技術改造和示范應用。深莞惠城市群重點在3C產品制造、生物醫藥、汽車制造、港口物流等領域實施智能化技術改造和示范應用。珠中江城市群重點在家電、裝備制造、紡織服務、五金加工等領域實施智能化技術改造和示范應用。河源、梅州、汕頭等粵東城市重點在港口物流、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機電等行業開展智能化應用。粵北地區重點在鋼鐵、冶金行業、裝備制造、等開展智能化改造?;浳鞯貐^重點在五金刀剪、家電家具、農海產品加工、制糖等傳統產業的智能化升級改造,圍繞鋼鐵、石化、造紙及其上下游產業開展智能化改造。
更多資訊請關注自動化軟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