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工業廢棄物,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正在謀求協同發展。7月24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協同發展行動計劃啟動會在唐山市舉行,來自北京、天津、河北、陜西、內蒙古、山東等6省區市相關負責人共商區域工業資源綜合利用,開始著手構建區域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
雖然工業廢棄物看似無用,但理念一變,也能變成新產業。京津冀等6省區市聯手啟動資源綜合利用計劃,力爭到2017年,年消納工業固體廢物4億噸,加工利用再生資源2000萬噸,總產值達到2200億元。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
去年京津冀及周邊工業固體廢物23.7億噸,“放錯地方的資源”蘊含大商機
23.7億噸,這是去年一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產生的工業固體廢物總量。7月24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協同發展行動計劃實施,一個很重要的目標是如何處理區域內逐漸產生并堆積的大宗工業固體廢物。
工信部節能司司長高云虎說,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是我國重化工集中的重點區域,也是產生工業固體廢物和再生資源高度集中的區域。集聚眾多的礦山、鋼鐵、水泥、玻璃等企業,長期產生大量工業固體廢物,加劇生態環境壓力。
堆放的廢棄物多了,應該怎么辦?需要用循環經濟理念,解決垃圾過剩、變廢為寶,通過工業固體廢物的再循環和資源化利用,最終進入良性循環,實現區域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已經發展為具有相當潛力的新產業,也有望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據相關專家測算,這一產業每億元產值可以安排就業500—800人,每1萬噸再生資源可以安置30名勞動力,每一名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工人可以為制造業創造5個就業機會。
雖然產業發展潛力很大,但與工業資源綜合利用較為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相比,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工業資源綜合利用還存在一些難題:企業規模小、產業發展存在技術瓶頸、產業分散未形成有機產業鏈、產品的市場和政策有待協調等。
6省區市聯手打造區域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構建再生資源區域大循環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為推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急需加快推進產業對接協作,形成區域間產業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聯動機制,不搞同構性、同質化發展。
做大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各有優勢。在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方面,北京有科研、人才、技術、市場等優勢,可以與周邊地區優勢互補。天津可以承接北京再生資源加工利用項目轉移。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等地可結合地區工業需求,重點優化整合現有再生資源產業園區和集散地,承接京津再生資源加工利用項目轉移,聚集國內再生資源,提高再生資源利用比例。
工信部節能司副司長畢俊生說,未來,結合京津冀周邊地區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需求,將進一步明確各地在再生資源產業發展中的定位,推動北京再生資源加工利用企業逐步轉移,謀求實現再生資源區域大循環。
北京市將分批推動再生資源加工利用企業向周邊轉移。工信部將在北京選擇10個廢塑料、報廢汽車、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等再生資源深加工利用項目,通過3年時間逐步轉移到周邊地區。轉移出的企業,將主要通過市場方式落戶到津冀及其他省區。
工信部將在計劃實施過程中,逐步推動建立尾礦及其他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產品運輸的京津冀綠色通道,完善綜合利用產品認證體系,推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利用產品一體化政府優先采購,設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協同發展基金,鼓勵和支持區域內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業形成有機產業鏈,實現協同發展。
面向京津需求,我省將建10個優質砂石項目和3個綠色環保建材供應基地
計劃啟動會上,承德晶環建材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范永林,作為河北企業代表與北京金隅水泥集團簽訂協議,共同打造砂石骨料綠色環保建材生產基地,年產能將達到1000萬噸。
一直做建材生意的范永林,見過很多地方尾礦堆積如山。一次他查閱資料時發現,原來在礦冶領域,工業發達國家早已把無廢料礦山當做礦山開發目標,拿尾礦綜合利用來衡量一個國家和企業的科技水平了。
更為重要的是,尾礦提取優質砂石還能賺錢、形成綠色產業。范永林說,北京是承德最大的建筑材料外部市場,去年北京混凝土產量6500萬立方米,消耗砂石1.2億噸。同時北京市已明確提出,到2020年前,所有經營性的水泥廠、混凝土結構件廠全部關閉,北京綠色建材市場前景廣闊。范永林將要在灤平縣建設一個面向北京的綠色環保建材生產基地,利用尾礦提取優質砂石料,建成后交易額將達6億元—7億元。
省工信廳廳長鄒平介紹,我們將通過引導京津大型企業集團到河北投資綠色環保建材產業,在豐寧、灤平和興隆建設3個集物流和加工為一體的綠色環保建材基地。改造和建設10個以上年產能100萬噸至500萬噸的廢石和尾礦提取砂石料示范項目。積極承接北京再生資源加工利用項目轉移,構建以廢鋼鐵加工、廢舊電器電子等為重點的環京津再生資源加工利用產業鏈。
更多資訊請關注建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