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機器人世界杯進入半決賽階段,比賽更加緊張激烈。當機器人球員在賽場上摸爬滾打的時候,2015機器人世界杯產業峰會也如期舉行。
“它們能準確地停在辦公室門前,比在賽場上進球更有意義。”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主席、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教授瑪魯娜·維羅索在峰會的主題演講中介紹了她的團隊制造的機器人,這種機器人可以在300多間辦公室的大樓中自主移動,甚至可以接受網上的任務,比如“我的侄女可以在葡萄牙通過網絡下發指令,要求機器人到我的辦公室來打個招呼。”
維羅索的團隊還給機器人添加了人機互動的求助功能,當機器人需要開門的時候,可以向人類求助,請他幫忙把門打開。“通過自然語言的人機交互尋求幫助,可以更好地幫助機器人學習到新技能。”
她的新嘗試卻遭到了另一個發言嘉賓的異議。“機器人為什么要用手開門呢?那不是它的長項。機器人與物理世界交互,應該通過物聯網而非機械手,不需要用手開門,而是直接發出指令,讓門自己打開。”納恩博科技有限公司總裁王野說。
其實,不管是物聯網還是自然語言的人機交互,科學家們正在探索的這些機器人技術,已經越來越明確地導向一個家用機器人時代。
“上世紀90年代,電腦在美國進入家庭,個人電腦的拐點出現了。”王野相信,下一個消費市場的拐點應該是“大白”(動畫片《超能陸戰隊》中的機器人)那樣多功能的個人機器人。
目前市場上并不是沒有面向家庭的機器人,比如銷售量不小的“掃地機器人”。但掃地機器人功能單一,更像一個有智能的家電。王野說,“消費者期待家用機器人多才多藝,掃地機器人與消費者對機器人的期待有較大落差。據統計,六成以上消費者使用后覺得失望,買回去一個月后就不再使用。”
“現在的機器人相當于上世紀80年代的個人電腦,只有一些簡單功能。”上海智位機器人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葉琛也認為,現在的機器人還達不到他這個“星戰迷”心目中的標準,但他對家用機器人的未來充滿信心。“機器人的技術障礙和價格挑戰正在逐漸消失。比如我們給機器人裝的深度傳感器,現在200元成本的組件,可以替換過去3萬元成本的組件。”
葉琛認為,家用機器人需要面臨三大挑戰:技術挑戰、情感挑戰和價格挑戰。“家用機器人初期最有可能的兩個應用是教育和娛樂,就像當年的個人電腦最初也是用于教育和游戲一樣。”智位公司新推出的Vortex機器人就是一款家用機器人,這種靈活的半球形機器人,可以與孩子們游戲。“讓孩子們通過編程界面,與機器人做交互。我想,這一代的孩子們可以通過玩機器人,有望成為下一代的比爾·蓋茨或者喬布斯。”
“現在服務機器人的能力越來越大,但不能自動檢測和高成本,是發展的兩個瓶頸。”機器人專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小平在峰會上表示,機器人未來的發展需要多方共同合作,相信它走入普通家庭的那一天并不遙遠。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