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航空航天事業,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而不斷發展著,并且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航空技術的發展,中航工業機電系統要為用戶做系統級的解決方案,提供系統級產品,同時航空產品復雜程度也不斷提高,需要面對復雜系統的技術方法。中航工業機電系統的產品也正從傳統的仿制、測繪等逆向工程方法向創新研制的正向工程轉變,需要系統工程的方法論做指導。
根據國內外的形勢變化,中航工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張新國曾在多個場合強調:“隨著工業產品復雜度的增加,產品研究和開發周期的縮短及需求變化,航空武器裝備研發已經成為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要進一步轉變思維方式,適應現代工業化發展的需求,應用系統架構和企業業務模型的方法,強化發展戰略和業務執行的協調與對準,不斷提升核心競爭能力。”
為了落實中航工業集團公司具體要求,中航工業機電系統董事長王堅帶領經營班子做出戰略部署。他強調,科技創新是機電系統實現“彎道超車”的必由之路。優秀的系統級供應商與主機是雙向的支撐關系,目前機電系統落后于飛機技術發展已是共識,所以必須高度重視機電技術發展。要站在面向系統、面向基礎、面向未來的高度,謀劃好航空機電產業發展,制定出航空機電產業發展的“路線圖”,并為之做好技術和人才儲備。
同時在民機產業發展中,中航工業機電系統開展了對外合作,民機工作的規則、要求發生了變化,國外合作方的工作方法大多已經是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方法,這就迫切需要機電系統在整個系統內進行工作方法的升級和提升。
為了讓集團公司的有關政策能夠在機電系統落地,中航工業機電系統決定根據自身實際,選擇系統內單位對“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這一方法論進行試點。其中中航工業慶安、中航工業電源被中航工業機電系統選為第一批試點單位。
通過試點和推廣,機電系統要建立起以機電系統產品生命周期流程為指導的系統研發體系,使系統需求定義、需求分析、系統架構和設計的工程流程達到“五化”,即“顯性化、結構化、規范化、信息化和普及化”的要求。
高壓直流電力系統試驗平臺使得機電系統實現“彎道超車”
為了落實中航工業專業化整合發展戰略,按照世界航空電力系統發展趨勢整體推動專業發展,機電系統重組旗下航空電力系統優勢研發制造資源,于2013年10月底在西安高新區成立了中航機電系統有限公司航空電力系統事業部(以下簡稱為事業部),并獲得中航工業航空電力系統研發中心批復。
事業部作為中航工業機電系統航空電力系統基礎技術與前沿技術研究中心、系統集成與演示驗證中心,還在努力打造成為航空電力系統專業的產業發展與決策支持中心、科技管理與情報服務中心、現代科學管理和高端研發人員儲備中心。
在中航工業機電系統的堅強領導下,事業部及其成員單位全面擁有了各類飛行器電力系統和相關產品的研制配套能力。發電子系統、一次配電子系統、二次配電子系統、二次電源子系統、電動機和各類關鍵器件等產品覆蓋國內各種機型;與國外知名系統供應商共同參與了中國商飛C919飛機電力系統的研制,與美國UTAS公司建立了合資公司,參與了UTAS、GE等多個公司電力系統產品的轉包生產工作;與清華、浙大、北航、西安交大、西工大、南航及英國諾丁漢大學等國內外多個知名高等院校保持著長期的產學研合作關系。
與此同時,在中航工業機電系統的牽頭組織下,事業部于2014年3月組織中航工業電源、中航工業津電、中航工業貴陽電機、中航工業天義、中航工業曙光五家成員單位開展了高壓直流電力系統聯合驗證試驗工作,該試驗旨在研究高壓直流電力系統中發電子系統、配電子系統及用電設備之間的兼容性,希望結合產品級與系統級數字建模仿真-試驗驗證-仿真模型優化的設計流程方法,打通正向研制思路,進一步為系統中各參研單位的產品研制提供試驗數據支持,使其能在接近實際使用環境中的狀態下對各產品進行驗證分析,盡早暴露產品問題,縮短研制周期。最終實現為現役、在研及下一代預先研究產品的研制提供可靠、先進的試驗驗證平臺,從而實現“一代平臺,多代機載”的目的。
在中航工業機電系統多位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高壓直流電力系統聯合驗證試驗工作組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組織百余人按照4個小組開展了工作,完成了27項參試產品的部件級及系統級仿真模型搭建;通過對產品功能及性能的仿真分析,結合試驗數據,對模型進行改進優化,初步建成模型數據庫;近期正在對系統的通訊控制進行深入研究,期望打造更高端的高壓直流電力系統聯合驗證平臺。
2015年5月7日,中航工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張新國到事業部檢查,他對高壓直流電力系統試驗的進展表示肯定,尤其是試驗中物理實驗與數字仿真并行開展所取得的進步表示滿意。他指出,目前高壓直流電力系統試驗的工作成果與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設計思想不謀而合,試驗中完成的數學建模、仿真分析、試驗數據等都為系統工程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后續需結合“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理念,在系統需求分析、系統功能分析、系統架構、邏輯等方面進行突破,從而在系統工程工作中較快取得成果,充分實現航空電力系統的正向設計。
高壓直流電力系統試驗平臺對于中航工業機電系統來說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首先,研究工作由被動變主動,充分的試驗數據和分析可以主動給主機提供系統解決方案;其次,搭建了一個集仿真與試驗為一體的研究平臺,解決了許多在單一產品研制和試驗中難以發現的問題,獲得了寶貴的航空電力系統試驗數據和試驗經驗。為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在航空電力系統的戰略落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航空電力系統走在正向設計的道路上。
以前在型號研制的過程中,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方法也在局部應用,但由此帶來的大量文件寫作和“不可靠”的傳遞,使產品開發過程面臨很大的進度和質量壓力。我國機載系統的研究所主要集中在航電領域,而機電領域的高升力等子系統多以生產廠為科研主體,因此基礎研究能力建設相對薄弱,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國高升力系統在系統設計、仿真分析、集成驗證和部件技術成熟度等方面與國外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中航工業機電系統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在中航工業慶安成立了“系統工程”推進小組。
目前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的模型庫建設工作集中在高升力系統領域進行,這是國際、國內合作成果最多的領域。高升力系統已成為現代軍民用大型飛機重要的獨立分系統。由于高升力系統對飛機起飛和著陸的安全性影響重大,且作用日顯突出,如今已與主飛行控制系統并列,成為航空界公認的重要飛機分系統。美國航空巨頭——波音公司將飛行控制系統分為兩種類型:主飛行控制系統和高升力系統。歐洲航空巨頭——空客公司將飛行控制系統也分為兩種類型:主飛行控制系統和襟縫翼控制系統,也就是主飛行控制系統和高升力系統。
在國際上,只有穆格、利勃海爾和聯合技術公司等為數不多的幾家供應商掌握著系統集成以及重要部件的核心技術。中航工業機電系統為了打破國外的壟斷與封鎖,決心攻克高升力系統,拿下這只攔路虎。
作為機電系統的成員單位之一,中航工業慶安結合自身技術優勢,在多年技術積累的基礎上責無旁貸地挑起了這一重任,成為國內高升力系統研制的急先鋒。中航工業慶安一方面根據現有的條件通過不斷建設和完善試驗設施,抽調技術專家組建專業的技術攻關團隊,完善自身的研發體系。另一方面分別于2009年和2011年與穆格、FED公司開展技術合作,提升自己的技術能力。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中航工業慶安逐步形成了從設計、研發、試驗、人才培養、數字化加工一套完整的高升力系統的研發體系。研制手段實現了從逆向設計向面向需求和基于模型的設計的轉變和提升。隨著C919項目高升力系統鐵鳥件的順利交付以及“新舟”700飛機高升力系統合作協議的簽署,中航工業慶安在國內高升力系統領域的優勢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
2015年3月中航工業慶安負責研發的C919高升力系統翼尖制動裝置成功獲得適航批準標簽,這是C919大型客機項目在中國首家獲批的關鍵部件,這標志著該裝置正式轉入交付階段,宣告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部件在慶安誕生了。
目前高升力系統的模型庫建設工作還處于收集模型的階段。但這對于機電系統來說,仍舊意義重大。高升力系統開發過程中對主要流程進行基于模型的仿真分析工作,盡管不同的階段是不同飛機型號的實踐,但這種模式為機電系統貫通高升力系統的全過程“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方法奠定了重要基礎。
中航工業機電系統初步具備了航空機電實現技術換代、產業升級、運營管控高效的能力,未來在世界航空機電領域中航工業機電系統實現“彎道超車”指日可待。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