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來看,傳感器市場上增長最快的是汽車市場。傳感器是電子控制系統的“探頭”,被稱為汽車的大腦和五眼。傳感器的數量和技術水平決定了汽車控制系統級別的高低,它用得越多,汽車的電子化越全面,自動控制程度也就越高。隨著,汽車智能化的發展,未來傳感器的應用還將增加。
■自主品牌太低端
博世在45年前就開始研發傳感器,霍尼韋爾每年拿出18%的研發費用來研發,森薩塔于2011年收購了霍尼韋爾的幾大類車載傳感器業務,大陸收購了西門子車載傳感器業務……
這幾年,外資零部件企業加緊布局車用傳感器市場,現在這些企業在車用傳感器幾大應用領域都各有專長,處于某一領域的壟斷地位。此外,這些外資企業更愿意把傳感器和其他技術融合在一起,為客戶提供模塊化系統解決方案。比如,博世在ABS領域處于絕對的壟斷,大陸在氮氧傳感器上占領中國市場,法雷奧在低速自動泊車領域市場份額全球第一。IHS環球透視MEMS與傳感器部門高級總監JérémieBouchaud說道,“博世在2014年加強了其在MEMS行業的領導地位,公司在極為分散的MEMS市場中占有率達到12%。
目前中國90%的車用傳感器市場被大陸、博世、德爾福、森薩塔、霍尼韋爾等幾家外資企業壟斷。國內車用傳感器企業只能做油溫傳感器、水溫傳感器等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值相對低的傳感器。我國在流量傳感器、壓力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和水平傳感器上技術已經成熟,部分企業也開始給外資企業代加工,比如合肥邦立電子給博世ABS配套傳感器。
目前雷達、ABS等越來越多地成為整車企業的前裝產品,這一類的傳感器需求迅速上升。此外,汽車排放標準的不斷提升,給大陸、博世、德爾福、電裝等外資零部件企業帶來了壟斷性的地位。比如在發動機運行管理系統中和廢氣與空氣質量控制系統中傳感器的應用,對材料和工藝的要求比較嚴格,大陸研發出的一款氮氧傳感器就迅速壟斷了市場。大陸汽車投資(上海)有限公司動力總成系統部傳感器及執行器部亞太區業務發展經理李鵬告訴記者:“氮氧傳感器擁有專利技術,正好趕上中國汽車排放升級,所有的柴油車都需要安裝這款傳感器,可以說這款傳感器的市場占有率是100%。”
■材料和工藝制約發展
日本則把傳感器技術列為十大技術之首。日本工商界人士聲稱“支配了傳感器技術就能夠支配新時代”。美國同樣非常重視傳感器材料和工藝研究以及技術的開發。各國企業也競相加速對傳感器的開發和產業化。美國霍尼韋爾公司的固態傳感器發展中心每年用于設備投資就有5000萬美元,目前擁有包括計算機輔助設計、單晶生長、加工、圖形發生器,對步重復照像、自動涂膠和光刻、等離子刻蝕、濺射、擴散、外延、蒸鍍、離子注入化學氣相沉積、掃描電鏡、封裝和屏蔽動態測試等最先進的成套設備和生產線,而且是大約每3年左右就要更新其中大部分儀器設備。聲稱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其技術領先水平。英飛凌平均每年投入銷售額的17%用于研發,生產壓力傳感器、磁力傳感器、胎壓傳感器等系列產品。
我國的汽車傳感器產品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水平相差10多年。國內企業生產的曲軸位置、車速傳感器有不少采用電磁式或霍爾式傳感方式,存在準確度低、分解能力差、信號精度不高、抗干擾性弱等問題,而國外同類產品早已采用光電式,有效避免了上述弊端。傳感器的材料也從金屬發展成為半導體、陶瓷、光學纖維等材料。而在這些方面,國內企業與外資企業的差距正逐漸拉大。缺市場、缺研發資金、缺新技術,三者相互制約,產生惡性循環,國內企業的劣勢日益明顯。“雖然傳感器原理不難,也不保密,但最關鍵的工藝部分是保密的。”李松林告訴記者,此外,很多自主傳感器公司的原材料也是需要從國外進口。“氮氧傳感器、氧傳感器等附加值高的傳感器,目前國內企業很難進入該市場,核心技術和關鍵材料掌握在外資企業手中。”合肥邦立電子股份公司董事長方錫在采訪中表示,國內企業生產的汽車傳感器產品大多只能滿足小批量、低水平車型的配套需求,而眾多大批量生產的轎車、輕型車及部分載貨車所采用的高水平汽車傳感器則是依賴進口。
國內傳感器生產企業量上不去,成本壓不下來,與主機廠接洽太困難。李松林告訴記者,這是目前大部分國內傳感器企業的現狀。
更多資訊請關注傳感器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