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中國電機工業發展史——百年回顧

時間:2015-07-08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1821年9月法拉第發現通電的導線能繞永久磁鐵旋轉以及磁體繞載流導體的運動,第一次實現了電磁運動向機械運動的轉換,從而建立了電動機的實驗室模型,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臺電機。

偶然在新浪圖庫中瀏覽時,看到了這張圖片,圖片中是1942年二戰時期,納粹德軍在一處被炮火轟炸的天然氣廠偵查的情況,憑著對所在行業內感知,一眼就看到了照片中呈現出的兩臺大型同步電機。在感嘆當時德國電機技術發展的同時,也突想重新了解一下我國電機工業發展的歷史。

1821年9月法拉第發現通電的導線能繞永久磁鐵旋轉以及磁體繞載流導體的運動,第一次實現了電磁運動向機械運動的轉換,從而建立了電動機的實驗室模型,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臺電機。蒸汽機啟動了18世紀第一次產業革命以后,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電機又引發了第二次產業革命,使人類進入了電氣化時代。從此以后,世紀電機工業發展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根據《中國電機工業發展史—百年回顧與展望》一書中記錄,中國的點擊工業萌芽比西方晚七八十年。1879年,上海一個外商搞了一臺發電機,據說在上海外灘只亮了兩個晚上。1882年,英國幾個商人華五萬兩白銀在上海裝建了一臺發電機,把外灘照亮了起來。中國人自己發電,開始于慈禧太后在中南海裝了一臺20馬力的發電機,而這臺發電機是從外國買來的。直到1905年開始有自己制造的首臺試驗電機,我國電機工業才開始起步。辛亥革命后,軍閥連年混戰,經濟發展舉步維艱。盡管如此,當時還是興起了一些名族工業,從電機工業來說,上海有錢鏞記、華生、化成等電器工廠。當時生產的電機,最大功率只有200—300KW。1946年至1947年,國民黨政府派96名技術人員去美國西屋公司實習,實習完后回到國內卻沒有用武之地。新中國成立以后,這些人成了全國電機工業戰線的技術骨干,其中大多數當了技術領導或總工程師,如惲震、褚應璜、丁舜年、孟慶元、張大奇、姚誦堯、沈從龍、孫瑞珩、藍毓鐘、馮勤為、湯明奇、劉隆士等。

新中國成立之初,在醫治戰爭創傷、國民經濟初步得到恢復以后,毛澤東同志和黨中央就適時地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一邊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一邊開始大規模工業建設,而且實行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搞的“156項工程”,都是為實現國家工業化奠定基礎的,其中就有一批電機工業項目。新中國現代電機工業也就是從那時起步的。

1956年,新中國制造的第一臺汽輪發電機投入運行,雖然只有6000千瓦,但相比過去已是龐然大物。后來在蘇聯專家幫助下,我們先后搞出了2.5萬千瓦到10萬千瓦的汽輪發電機組,功率不斷提高。此后,由于受到了大躍進影響,我國電機工業在艱難中發展。上世紀80年代,我們引進西屋公司技術,生產出了30萬千瓦和60萬千瓦的汽輪發電機組。到本世紀初,我國三大動力企業已經能夠生產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汽輪發電機組。中小型電動機是為各種機械設備提供動力的重要裝備,應用量大面廣。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中小型電動機產品主要是仿制國外的。記得當時仿制電動機的廠家很多,品種雜亂,規格很不統一。“大躍進”時期曾經搞過統一設計,但由于缺乏科學嚴謹的態度,性能指標達不到要求。到1965,用了3年時間組織攻關,順利完成了J2、JO2系列電動機的統一設計并通過國家鑒定。這是我國首個自行設計研制的電動機系列,相比當初仿制國外的產品,各項性能指標都有了很大提高,對促進電機工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后,我國電機工業開始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我國電機工業從小到大、從弱變強、從落后走向先進,不少產品進入到“百萬量級”,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在相當一段時期內,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百萬千瓦級水輪發電機組、百萬伏電壓等級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百萬千瓦級核電設備,就是世界先進水平了??梢哉f,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電機工業取得的成績舉世矚目,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發展速度在世界電機工業發展史上也是最快的。當年許多去西屋公司實習的人都未曾想到,中國電機工業能夠達到今天這樣的水平,西方發達國家一些電機工業巨頭對我們也是刮目相看了。實踐充分證明,我們要發展和擁有電機工業及其他各種工業的新技術新設備,趕超國際先進水平,必須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盡可能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國際技術合作,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和有益管理經驗,不斷增強我們的自主創新能力。

技術要進步、產業要發展,關鍵在人才。我們不會忘記那些為我國電機工業發展奮斗了一生、作出了各種貢獻的人。他們中有技術專家、工人,還有領導干部,無論是知名的還是不知名的,他們在國家建設史上留下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感人事跡。我們要永遠記住他們的功勞,學習他們的開拓精神、奉獻精神。我國電機工業乃至其他產業要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爭創世界一流水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就必須繼續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不斷激發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不斷激發各條戰線上廣大工人、技術專家、領導干部的緊迫感、責任感和獻身祖國建設事業的使命感。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機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