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祖國綠水青山、環保升級、打造花園式工廠……這些都已成為各行業各企業,尤其是鋼鐵行業當下的熱詞。時下,鋼鐵企業不僅被產能過剩、淘汰落后、市場低迷的問題所困擾,還要在新環保法的重壓下整裝上陣、堅強前行。
5月25日,云南德勝鋼鐵公司燒結廠成品系統除塵器“電改袋”工程正式竣工投用,投用后的監測數據表明,顆粒物排放小于15毫克/立方米,遠優于新的鋼鐵行業排放標準的規定的限值。此前,該公司燒結廠2臺燒結機機尾除塵系統“電改袋”技術改造工程已于4月21日順利完工并運行,經在線檢測,其顆粒排放限值小于15毫克/立方米。
云南德勝鋼鐵公司作為地處不發達地區的民營鋼鐵企業代表,在環保上從容應對著生存法則的考驗,在改造升級方面付出了較大的代價和艱辛。環保利劍之下,這樣的企業如何生存?
環保升級必須堅決執行
2015年以來,德勝鋼鐵通過改造和配套完善生產系統環保設備,提升環保檔次,使節能環保工作再次提速。
燒結機機尾除塵系統“電改袋”技術改造工程拆除了原有靜電除塵設施,新建一套布袋除塵設施和PLC(可編程邏輯控制)系統,確保顆粒排放限值達標排放,提升崗位環境質量。該公司還在原有在線監測設施較完備的基礎上,新建了旁路CEMS(煙氣排放連續監測系統)控制室,安裝了當前國內較先進的聚光CEMS-2000監測設備。同時,該公司專門邀請設備生產單位的技術專家為燒結廠的環保管理從業人員開展了技術培訓,以提高環保監測設備操作人員的操作技能。
該公司煉鐵廠和鋼軋廠的除塵環保設備改造升級亦緊鑼密鼓地進行,并取得階段性成果。3月份,該公司投資100余萬元,將煉鐵廠3號高爐的除塵系統由原來的電除塵改造為布袋除塵。4月份投用后,監測顆粒物排放濃度小于15毫克/立方米。該公司不僅實現了環保升級,節約了部分日常維護費用,還可以每年節約電費約40萬元。
據了解,該公司投資3000多萬元用于實施鋼軋廠煉鋼除塵環保項目改造,工程已于3月21日正式動工,目前正按期抓緊推進。該環保項目改造完成投入使用后,將實現對3座轉爐的煤氣、蒸汽有效回收利用。該項目主要用于發電,計劃年創效3000萬元以上,同時,有效改善工作環境和周邊環境。
環保和發展不是兩難
據統計,2014年6月初至今,該公司投入環保和節能設備改造升級的總費用多達6000萬元左右。對于年產150萬噸鋼規模的企業來說,相當于增加了40元/噸的環保投入成本,這還不包括運營成本。
企業環保投入的背后隱藏著的是一系列困惑:一方面,企業為適應國家底線式的要求必須做出巨大的環保投入,履行應盡的環保社會責任;另一方面,鋼材市場不景氣,企業難有利潤,即使企業想轉型發展,也苦于缺少資金支持。投入了巨額環保資金的鋼鐵企業,是否就能取得生存的權利?
提高環保標準背后的邏輯,是提升整個鋼鐵行業的競爭力標準,是全行業轉型升級的一項重要內涵。鋼鐵企業在需要具備更強市場競爭力的同時,必須遵守環保的底線。
想明白這一邏輯的鋼鐵企業必然不會在這樣的選擇中感到困惑:無法改變游戲規則和市場現狀,就只能去適應。對于中小鋼鐵企業來說,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能否繼續創造成本優勢,能否在改造升級環保設施的同時不斷地進行內部技術革新,能否不斷地優化自己的生產工藝,能否簡化內部工作流程實現高效率運作,能否不斷地學習借鑒先進企業的優秀做法并為我所用,在“借智”的基礎上實現新的自我超越……這才是能讓企業生存下去的著力點。
進一步發揮環保的倒逼作用
鋼鐵企業屬于資金、技術、人才、管理密集型行業,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實現快速地華麗轉身并不容易。為此,很多鋼鐵企業寄希望于通過環保改造升級,求得社會與百姓的理解和支持,獲得繼續生存發展的權利。
在環保方面,鋼企在現在和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將面臨以下兩個壓力:
一是壓力分配不對等。隨著國家對環保要求的提高,在責任掛鉤、實行問責制、風險共擔的機制下,地方政府尤其是環保部門感受到了空前的壓力,壓力最終還是會傳遞到企業頭上。但環保本身并不是單靠企業自身就可以解決的事情,除了堵之外,地方政府如何發揮引導和疏解的作用,決定著環保措施最終的可行性和效果。
二是資金分配難以兼顧。鋼鐵企業投入環保改造資金量大,很多項目也有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整體而言,環保仍然是一件“燒錢”的事情,收回投資成本甚至取得效益回報的時間周期較長。而在當前市場低迷的環境下,企業還面臨轉型發展的問題、正常運營的問題,需要大量資金,處在了顧首顧不了尾的兩難尷尬境地。
在這種情況下,中小鋼鐵企業在進行環保升級的同時,必須練好“內功”。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將同步實現發展檔次的提升和社會價值的提升。
站在技術更高的層面來看,環保最終要成為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的重要抓手,這需要在其運轉過程中發揮更強的倒逼作用。法治倒逼行動的核心就在于,跨過紅線的企業一定無法生存,而未跨過紅線的企業也不一定就能夠生存,本輪環保風暴的最終目標是讓競爭力強企業“活得更好”,也讓弱的企業“死得其所”。
具體來看,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其一在于公平性,政府在拉動需求、環保執法、財政傾向等方面要對行業內不同規模、不同所有制的企業一視同仁,讓企業在相同的標準下競爭發展,不因企業規模和企業性質不同而厚此薄彼,這樣才能讓真正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脫穎而出;其二是將環保標準固化為行業的準入機制,一方面可以在化解產能過剩、落后企業推出的過程中起到紅線作用,通過進一步提高環保違法成本,使依靠環保違法、不規范經營來獲得不正當利益的鋼鐵企業失去市場競爭力,并在大浪淘沙中被迫退出市場,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融資、市場推廣等領域向符合環保標準的企業傾斜,使環保的硬約束和市場的競爭力之間可以相互“變現”;其三是加快研究和解決鋼鐵企業退出機制的問題,捋清企業、政府、資本方在這個過程中的法律責任和社會責任,并妥善處理可能引發的各類問題,真正實現讓環保不達標的企業可以有序退出成為行業減壓產能的途徑,為環保達標的企業騰出市場空間。
更多資訊請關注冶金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