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是推動制造業升級的重要工具,隨著《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發布,中國機器人行業被引爆,業內預測,未來幾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將迎來爆發期。但是從目前來看,中國工業機器人面臨著“散、亂、雜、弱”四大痛點,且這四大痛點是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瓶頸,也是亟須突圍的方向。
機器人產業“十三五”規劃將出
近日,工信部副部長毛偉明對外表示,有關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十三五”規劃有望于今年10月出臺,2015年工信部將針對機器人的發展重點開展三相工作,即制定機器人產業“十三五”規劃;爭取相關政策支持機器人研發與應用;以及在重點制造領域推廣機器人應用等。
隨著工信部發力機器人產業,我國工業機器人發展更加如虎添翼。早前,國務院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中,也明確指出數字機床與機器人是十大領域之一。近年,受人口老齡化趨勢、勞動力成本上漲以及高端制造業不斷發展的影響,我國工業自動化進程加快,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成智能制造是大勢所趨。在這個進程中,工業機器人產業將發揮重要作用。
工業機器人將迎來爆發期
業內預計,未來至少10~20年內,工業機器人的市場潛力和產業規模都將持續增長。2015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將增長到15140臺,增速為25.6%,2017年,產量預計達到23620臺,復合增長率在25.2%左右。從區域結構變化趨勢來看,預計2015~2017年,華東與華南區域應用工業機器人數量仍占據較高比例,而東北、華北區域在各地政府的逐漸重視下,應用數量占比將逐漸增高。從行業結構變化趨勢來看,預計2015~2017年,汽車、電子工業仍是國內工業機器人的主要應用領域,工業機器人在軍工、航空制造、食品工業、醫藥設備等領域的占比將增加。
據悉,從工業機器人生產研發等產業的角度來看,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主要在東北、長三角和京津冀地區發展較好。東北是最早從事工業機器人生產的地區,主要企業包括沈陽新松機器人公司、哈爾濱博時自動化設備、海爾哈工大機器人技術公司等。長三角地區是中國汽車制造業、電子制造企業集中地,也是重要的機器人自動化公司集聚地,主要企業有上海富安工廠自動化、上海機電一體化工程中心、上海廣茂達伙伴機器人、安徽江淮自動化設備公司等。京津冀地區因其技術優勢,機器人產業也有所發展,代表企業包括北京紫光、艾捷默、遠大超人、拓博爾等,覆蓋領域包括工業機器人及其自動化生產線、工業機器人集成應用、工業機器人技術咨詢等產品和服務。
從應用行業統計數據來看,汽車、電子工業是國內工業機器人的主要應用領域。其中汽車工業是工業機器人最大的應用行業,占比達到38%,與國際對應比例相近;而電子工業領域占比達到18.1%。其他應用行業包括橡膠塑料、軍工、航空制造、食品工業、醫藥設備、金屬制品等領域。汽車工業的發展是近幾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另外,一些新興的中低端市場也迅速擴大,如工程機械領域,甚至一些過去傳統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如石化、糧食、建材、化肥、飼料等領域市場需求也迅速發展起來。
中國工業機器人存在四大亂象
當前,中國機器人產業的幾大行業問題可以概括為四大現象:散、亂、雜、弱:
散
當前的機器人行業,企業多、品牌多、研發機構多,但眾多的企業和研發機構之間缺乏溝通,各自為戰,造成了低端技術重復研究,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高端技術又無人研究,核心技術缺失。同時研究機構在做學術的時候與實際應用脫節,研究的成果僅僅是為了論文和職稱的需要,成果轉化率低。中國機器人產業的“散”象,造成了各單位之間無法集中優勢力量進行核心技術的研發,削弱了中國機器人的競爭力和創新力。
亂
中國機器人產業的“亂”象主要表現在產品戰略亂、產業規劃亂和部分地區行政上亂干預。機器人等新興智能裝備產業的發展,一直都是政策扶持的重點,而地方和企業盲目性投入建設,加劇了機器人產業亂象。
目前全國機器人企業達數百家,規劃或已開工的機器人產業園也已達40多個,而這些產業園里的企業“雜、小、亂”,相互之間的差異性不大,產品技術含量也不高,無法形成封閉生態鏈,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和重復性。
中國機器人企業多缺少技術創新,除了少數幾家機器人企業可以在個別領域參與國際競爭外,大部分機器人企業都在為國外機器人品牌打工。國產機器人產業品牌眾多,面對越來越萎縮的價格區間,企業只能通過壓價來搶奪市場。小草與大樹爭陽光,中國的機器人整體競爭力不強。
雜
中國機器人產業的“雜”象主要表現在軟件標準雜、通訊標準雜和行業標準雜。
各個機器人廠家之間的產品不兼容,這一方面加劇了彼此之間的競爭,同時也為消費者在選用機器人產品的時候造成了困擾。
一個產業的發展,如果要形成完整的上、中、下游鏈條,必須具備與之相匹配的產業標準體系。雖然我國機器人產業不斷發展,但產學研各自為戰,無統一標準,很難使機器人研制、生產、制造、銷售、集成、服務等形成有序和細化的產業鏈。
目前,我國機器人產業的行業標準是沿用1996年制定的機械行業標準,國內也尚無統一專門針對機器人質量檢定的檢測機構。因此,標準體系的缺失,將成為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的一大障礙。
現在國家發改委已經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三個國家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建成之后將會大大提高我國機器人產業標準化工作建設和產品質量,推動國內機器人產業的技術快速、健康、有序發展。
弱
國產機器人在與外來機器人品牌競爭中處于劣勢,主要表現在資質弱勢,品牌弱勢和資金鏈弱勢。
國產機器人企業大部分起步都比較晚,而外國機器人公司在中國機器人市場布局多年,具有很強的品牌優勢,造成了很多企業在采購機器人時完全不考慮國產機器人,即便國產機器人擁有很高的性價比。國產機器人沒有展示自己產品的機會,在搶占中國市場的競爭中陷于被動。同時,中國的機器人廠家往往以中小型企業為主,成立時間短和工程師的數量少,資質較弱,往往在客戶篩選機器人服務提供商之時被拒之門外。
在資金鏈方面,因為機器人是一個高技術的產業,前期需要大量的金錢和精力投入,很多機器人企業由于在前期資金的儲備不夠充足,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資金鏈斷裂而夭折。
與國產機器人企業不同,國外機器人企業在搶占中國市場的時候,是以“航母戰斗群”的形式進行,產業鏈比較全,整體競爭力較強。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