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核電新一輪發展提速,中國核電“走出去”也進入了關鍵期。
6月16日在北京舉行的第七屆中國核電前沿高峰論壇信息顯示,目前中國已與羅馬尼亞、巴基斯坦、埃及、英國、阿根廷、南非、土耳其等國家達成了自主核電品牌合作協議。核電“走出去”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同時,也成為我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領域。
自主品牌國內進展順利
據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重大專項辦公室高級經理朱書堂在此次論壇上介紹,截至5月底,山東石島灣CAP1400示范工程核島部分施工設計已完成76%,常規島部分施工設計已完成70%,各項試驗均已完成,前期準備工作就緒,目前“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等待國家層面最后的開工核準。同時,CAP1400設備國產化推進順利,關鍵設備基本都實現了自主化設計和國產化制造,設備總體國產化率有能力達到85%,目前暫時未具備國產化條件的正在研發或安排相關工作,預計3-5年內可以完全實現CAP1400設備國產化。
論壇當天,中核集團面向全球組織召開了“華龍一號”技術推介會。中核集團總經理助理、核動力事業部主任李曉明表示,“華龍一號”主要設備為國內制造,全球首個示范工程——福清核電5號機組國產化率約為85%,批量化生產后國產化率力爭達到90%,乃至95%。李曉明粗略估計,每出口一臺“華龍一號”,將帶動約70億核電裝備走出去。
分析人士指出,華龍一號和CAP1400,使中國成為繼美國、法國、俄羅斯等之后,又一個具有獨立自主的三代核電技術的國家,躋身先進核電技術行列,成為中國核電“走出去”的核心競爭力。
國際市場空間巨大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全球在運核電機組438臺,總裝機容量約3.7億千瓦;目前共有15個國家正在建設核電機組70臺,總裝機容量約7000萬千瓦;已正式提交建設申請的有8個國家,共計96臺核電機組。從需求看,核電未來發展的主要市場是在新興經濟的發展中國家。
IAEA預測,到2030年,全球核電總量的增長率低值為8%,而高值為88%。長遠看,全球核電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
相關統計顯示,在我國“一帶一路”沿線的60多個國家中,除中國外,涉及已有核電的國家有19個,計劃發展核電的國家有25個。其中,規劃建設核電機組有140臺左右,總投資規模將超過1.2萬億美元。不僅如此,核電機組延壽市場也相當可觀。未來10至20年,全球延壽機組有230-280臺左右,市場規模達1200-1500億美元。
上述分析人士認為,國際市場的需求為中國核電“走出去”創造了契機。
創新模式加快步伐
據了解,現階段我國核電“走出去”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通過投資參與國外核電項目建設,如英國欣克利角C項目主要以法國為主,我國參與項目建設投資;二是通過與國外企業合作參與項目建設;三是通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技術出口,帶動國內裝備制造、工程建設和技術服務企業整體“走出去”,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走出去”。
中國電力發展促進會核能分會副會長田力認為,“中國高鐵模式”給核電“走出去”提供了很好的借鑒。“高鐵引進初期,不同企業各有特色;技術消化吸收之后,再度創新升級;最后統一產品標準,兩個公司合并,避免海外惡性競爭。”田力表示,“中國核電‘走出去’應當整合國內資源、創新合作模式,建立中國全球一體化核電財團。”
“僅僅依靠總書記和總理做海外推銷員是不夠的,需要深度的市場滲透與商務開發。”田力說。他建議設立中國核電技術與裝備海外商務開發聯盟,了解需求、開發市場、落實項目,立足承包。實現中國核電技術與裝備從簡單的產品賣出去到提供能源電力系統解決方案的咨詢服務與系統集成服務。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力設備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