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制造2025計劃的提出,標志著國內工業自改革開放飛速發展以來的又一次重大飛躍,更是一次由量變轉為質變的里程碑式變革。中國制造2025規劃所提出的未來中國工業發展方向,必須以強化國內的工業基礎能力為依托。所謂工業基礎能力,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在實際工作中,國內的工業管理機構和企業,要不斷強化前瞻性基礎研究,著力解決影響核心基礎零部件產品性能和穩定性的關鍵共性技術。建立基礎工藝創新體系,利用現有資源建立關鍵共性基礎工藝研究機構,開展先進成型、加工等關鍵制造工藝聯合攻關;支持企業開展工藝創新,培養工藝專業人才。加大基礎專用材料研發力度,提高專用材料自給保障能力和制備技術水平。建立國家工業基礎數據庫,加強企業試驗檢測數據和計量數據的采集、管理、應用和積累。加大對“四基”領域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引導產業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投向“四基”領域重點項目。
局部決定整體,基礎決定高度。不管是在機械領域還是高新科技項目中,基礎零部件的性能和質量直接決定了其上游產業鏈的形態和發展程度。而在中國新一輪的工業基礎變革中,基礎零部件與嵌入式的測控技術和設備相結合,將會起到越來越重大的作用。結合現在流行的“互聯網+”我們可以看到,由更加高端的嵌入式測控儀器植入的基礎零部件,將在未來的工業發展進程中起到一線數據采集、設備自查自檢、系統分析計算等多重應用。以農業機械應用為例,加裝了嵌入式儀器的農機產品,能夠在不同的土壤情況、溫度濕度等實際操作中,及時反饋給操作者更多的數據,借助設備聯網,可以幫助用戶分析不同的時間段內土壤的變化情況,使得用戶可以選擇更加符合條件的農作物產品,從而提高土地的綜合利用率,提升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而操作現場的實地數據分析,更是為高端機械的維護和使用提供了更多可供選擇的空間和路徑。
我們知道現在在歐洲,即便是一臺農機的具體操作部分,也是由成千上萬的基礎零部件組成的,其中各個系統和設備密集呈現,共同組成了世界上第一流的農業機械產品和體系,形成了農業的高效開發和利用。也就是說,當前世界的嵌入式儀器設備,正在不斷朝著微型化、集成性方向發展。微型化嵌入式儀器設備的廣泛應用,將會給航空航天、數控機床、綠色新能源等領域的發展帶來更大的數據采集能力,在更多需要人工操作的復雜和危險領域,代替人們進行高強度的勞動,從而實現采集和分析的高效處理,并聯網進行綜合系統分析,得出更多更為準確的結論。
因為技術原因,嵌入式儀器設備以及與基礎零部件結合領域的發展,除了依靠我們自身的研究之外,加強國際間的合作也是一種必然趨勢。深化產業國際合作,加快企業走出去,加強頂層設計,制定走出去發展總體戰略,建立完善統籌協調機制,積極參與和推動國際產業合作,發揮沿邊開放優勢,在有條件的國家和地區建設合作園區,都是不錯的選擇。在中國制造2025的征程中,嵌入式儀器設備將與基礎零部件體系一道,為中國的工業制造變革提供強大助力。
更多資訊請關注嵌入式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