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站在中國制造2025的風口,還是借助“一帶一路”戰略的推力,中國裝備制造企業都將在原始積累的基礎上努力競逐海外。裝備中國,立身世界,這是我國裝備制造企業將長期堅持的發展方向。
日前,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若干意見》,商務部外貿司副司長支陸遜指出,在裝備制造業里面,目前有56個企業已經進入了全球500強。這足以說明中國裝備制造企業在國際舞臺上是占據一定地位的。
戰略機遇期存在多重新優勢
裝備中國,立身世界,一直是我國裝備企業長期堅持的方面,盡管目前內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傳統的比較優勢在弱化,但是我國裝備制造還是處在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第一,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對外貿易的發展,為推動外貿穩定發展和轉方式、調結構,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今年5月,《國務院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出臺,意在提升海外市場在裝備制造行業市場中的占比;
第二,《中國制造2025》規劃發布,大力推動包括高端裝備在內的重點領域突破發展,為裝備制造行業塑造新優勢和快速發展帶來最大的政策支持;
第三,“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加快實施,自貿區建設步伐加快,為外貿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第四,我國工業體系是比較完整的,特別是具有較強的配套能力,綜合比較優勢依然比較明顯。如中國的大型成套設備,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價格、性能、周期以及融資等綜合優勢。以高鐵為例,我們跟國外相比較,我們的高鐵交貨周期大概是別人的一半,交貨工期短,這是很大的優勢,使高鐵成為中國裝備最閃亮的黃金名片。
精彩的中國裝備出海“故事”
“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很適合用來描述當前中國裝備出海的積極姿態。特別是近年來,中國裝備制造業蓬勃發展,紛紛“出海”闖世界,發生了許多精彩的“出海”故事。
1、鐵路裝備出口增長迅猛
“向外國推介中國高鐵”幾乎成為李克強總理出訪必做的功課之一。目前中國正與美國、俄羅斯、巴西、泰國在內的28個國家洽談高鐵合作項目。2014年,我國共出口鐵路設備267.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2.6%,增長非常迅猛。
目前中國鐵路出口品種主要是鐵道及電車道機車、車輛。中國鐵路設備的主要出口地為東盟、阿根廷、澳大利亞和美國。據測算,全球鐵路市場容量大約有1620億歐元,未來幾年有望以3.4%的速度增長,將在2018年達到1900億歐元。
2、核電裝備上升至國家戰略
核電“走出去”已經升級到國家戰略。據記者了解,2014年,核電“走出去”的推廣力度及范圍都達到新的高度,中國核電主管部門與核電企業與法國、阿根廷、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捷克、哈薩克斯坦等國簽署合作文件。中核集團與阿根廷、加拿大達成合作協議,中廣核集團在英國、羅馬尼亞等地的布局也已見成效。
近日,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和國家核電技術公司正式合并,這是繼南北車合并之后,央企之間又一次重大重組。二者的合并,或將在海外發生更加精彩的“出海”故事。
3、電力裝備向上下游延伸
近些年,我國電力裝備制造業迎來前所未有的出口機遇。無論是火電、水電裝備還是輸配電、新能源裝備,都在海外市場收獲喜人。
在大的國際化戰略上,電力裝備企業除出口產品、技術和標準外,還開始具備較強的平臺整合能力,整合融資、保險、并購,以及本地化運作。從國際形勢看,單一從產品上形成核心競爭力很難,阿爾斯通、西門子、ABB等國際電力集團也從傳統產品銷售向產業上下游延伸。這是電力裝備出海可借鑒的一個方向。
目前,中國電力設備出口市場仍以中亞、中東、印度、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為主。有預測顯示,到2040年,全球約有占現役裝機容量40%的機組將退役,隨之而來的便是電站的更新與改造。
上述是我國裝備出海的重點領域,除此之外,鋼鐵、有色、建材、輕紡等行業同樣是“出海”的重點。針對國際市場需要,支持企業利用國內裝備在境外建設上下游配套的生產線,實現產品、技術和合規標準“走出去”;通過對外工程承包、對外投資等,鞏固通信、電力、工程機械、船舶等成套設備出口;支持企業境外并購、建立海外研發中心等,提高跨國經營能力……這些都將是裝備制造企業要做的努力。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闖世界需疏路
雖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機遇和挑戰并存、收益和風險同在。中國裝備制造企業在闖世界的過程中,還是要注意規避風險,同時要記得疏路。
例如,不少企業反映,“走出去”的審批繁瑣、流程過細、“婆婆”太多,影響企業對海外市場的反應能力,甚至競爭力也被削弱。包括境外投資管理制度在內的許多現行管理體制,亟須配套調整。這就需要中央和地方加大體制機制改革力度,繼續簡政放權,取消對企業不合理的限制和負擔,讓企業放下包袱、輕裝上陣。
再如,“走出去”容易發生貿易摩擦,企業就應多關注企業力所不能及的難點,如提高中國標準國際化水平;鼓勵行業協會、商會、中介機構提供國際化服務;及時警示有關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重大風險;綜合運用外交、經濟、法律等手段,切實維護我國企業境外合法權益等……這些細致呵護,都將為中國裝備和產能“出海”送去勁風。
我們可以發現,企業要在外面放開手腳闖世界,其實非常需要政府的支持。就已上述所舉的兩個例子,都涉及到了政府在疏路過程中的重要性。企業進行商業化運作,自主決策、自負盈虧、自擔風險;政府則統籌協調、制定規劃、完善政策、營造環境,為企業“走出去”創造有利條件,兩者通力配合、分工協作,裝備“出海”的故事就會更加精彩!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子制造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