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下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先后來到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工業和信息化部考察并主持召開座談會。一家國企,一個部委,初看似不相關,實際上都與正在推進的“中國制造2025”密切相關。李克強說,工業制造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是實現發展升級的“國之重器”。他特意問有關部門,能否造和外國一樣好用的筆?
李克強總理這一問,猶如當年的錢學森之問,震聾發聵。錢學森之問,癥結在體制。李克強之問,癥結在人心。順著總理的思路,我們不妨繼續發問:能否造和外國一樣好用的馬桶?能否造和外國一樣好用的電飯煲?能否造和外國一樣好用的剃須刀……
答案是肯定的,上述產品的多數制造基地就在國內。答案又是否定的,中國公司的同類產品,很少有能與外資企業的產品品質抗衡的,更別提那些質次價低的地攤產品與小商店兜售的低價產品。所以有人說,造好的筆,中國不缺技術,不缺材料,缺的是人心。
工業制造可以分兩大類,一類是軍工、儀器等高端、重工產品。中國人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憑自己的勤勞與智慧,在一步步追趕世界先進水平,在很多領域均有重大突破,尤其是在軍工技術方面,這是國家強盛、抵御外來侵略風險的重要保證。但不可否認,在一些尖端技術與高端材料方面,技術、創新與專利,我們的差距還不小。總理謂之“國之重器”,主要是指這類工業制造。另一類是與民生有關的輕工產品。國民經濟的發展,國家強盛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福祉,享受高品質的快樂生活,可身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人,我們吃的、用的,很多地方不盡如人意。年前年后,許多中國人在日本、歐洲狂掃馬桶、電飯煲與奶粉,就是明證。
總理之問,點中了中國制造的軟肋。究其原因,一是無序競爭,產品價格沒有最低,只有更低,質量當然無從保證;二是假冒偽劣橫行,不尊重知識產權,不追求技術創新,只知拿來主義,永遠跟在別人的屁股后面;三是民眾貪利。有些消費者,不問質量,只問價格,這也是導致一些商品質次價低的重要誘因,因為有相當強勁的市場需求。如此惡性循環下去,高品質的生活自然無從談起。生產質次價低的商品,不僅是對寶貴資源的浪費,更是對技術創新能力的扼殺。
實際上,人們的生活水平與過去相比發生了質的飛躍。高品質的產品,同樣得到了消費者的追求。人們出國狂掃馬桶、電飯煲與奶粉,它們的價格是國內產品的數倍甚至十倍,亦是例證。再比如,扳手、刀具之類,瑞士、德國、日本造的質量比中國的好很多,價格也貴很多,但仍是供不應求。可惜的是,某些制造商無視社會經濟發展的潮流,無視國內消費者的新需求,依然以仿造、廉價為樂事。但愿總理之問,能給他們敲響警鐘。
更多資訊請關注運動控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