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機器換人”的概念已成為工業領域當之無愧的熱門。但在企業實際應用中,機器人使用的成本已成為困擾很多應用企業的棘手問題。除了機器人本身的高價成本外,在機器人編程上花費的時間以及人力物力,也讓很多企業在“機器換人”的大潮中抱著觀望的態度。
當機器人普及遭遇這樣的“冷應對”時,佛山市科萊機器人有限公司(下稱“科萊公司”)早早地探索出一條適合的路徑,即為企業打造一臺最容易使用的工業機器人。在該公司總經理劉汝發看來,要讓佛山企業爭相開展“機器換人”,政府部門應重點扶持行業內機器人應用的首例企業,以優秀的樣板企業帶動行業內的“機器換人”。
佛山市科萊機器人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汝發
誕生:負責人來自國內首家機器人公司
據公開報道,201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達12050臺,同比增長26.2%。根據保守的統計,到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新增需求數量和更新數量合計可能達49.43萬臺,可能帶動3000億元零部件市場。
截至目前,無論佛山還是全國,機器人企業大部分集中在機器人集成系統領域,而真正本體制造的企業較少。事實上,早在18年前,佛山就已誕生了國內第一臺手把手示教機器人。而在此之前,1993年佛山就已開始了工業機器人的研究與探索,為了能讓研究成果迅速轉化成生產力,1995年佛山率先以機器人公司的名義成立了公司,這就是佛山早期的機器人生產公司——佛山市佛山機器人有限公司,而劉汝發正好是這家公司的一名員工。
當時,這家公司生產的噴涂機器人立即被應用到佛山建陶廠和東鵬集團。時至今日,雖然這家早期探索的機器人公司已消失在佛山人的視野里,但它的確為佛山工業生產的探索提供了借鑒意義。劉汝發告訴記者,這家公司生產的機器人有很多技術都是值得贊賞的。當時即便是國外進口的機器人,很多都是液壓機器人,操作并不穩定,而佛山機器人有限公司已開始生產電力機器人,而且是完整的六軸機器人結構。
這家公司前后生產的機器人數量并不多,到2001年便被迫停產。劉汝發用“生不逢時”總結了這家公司的結局:“有錢的不買你的設備,沒錢的買不了你的設備,當時只能當展品使用。”這次失敗以后,劉汝發和很多同事都發誓不再搞機器人。但這位從1982年開始便與設備打交道的人,在日后依舊沒有忍住內心對技術革新的渴望。
2009年春節之后,“用工荒”這個詞開始在珠三角、長三角廣泛流傳,并逐漸成為不少勞動密集型企業老板的心病。當時正在從事非標自動化設備制造的劉汝發再次看到商機,而他的客戶也在這個時候向他提出了機器人需求。
發展:打造企業最容易使用的機器人
再次涉足機器人行業的劉汝發,從“拿來主義”開始。首先采購國外機器人,然后根據客戶的需求整合成完整的應用系統,也就是當下國內機器人企業熱衷的“機器人集成”。劉汝發透露,對機器人企業而言,做集成利潤相對較高。但問題很快也就出現了,劉汝發的很多客戶都遇到了操作問題。由于工人素質不高,機器人運行過程中問題百出,而編程需要的工程師成本也讓企業力不從心。
劉汝發從這些問題中再次看到商機,如果要在佛山乃至全國推廣機器人,就需要解決企業使用難的問題。如何打造一臺最容易使用的工業機器人?這個問題開始反復出現在劉汝發的腦海里。
佛山市科萊機器人有限公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逐漸誕生,如今科萊公司已在這一領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術工藝。據了解,目前科萊公司生產的機器人已無需工程師編程。就噴釉行業而言,只要一位一線熟練工拿著機器手臂的噴槍做一次完整的噴釉,整個程序就會自動被保存到機器人操作系統內,下次操作時機器人就會重復這個工人的所有操作流程。根據產品不同的型號,機器人可以保存不同的程序。如此一來,不僅為企業使用機器人節約了成本,也為企業使用機器人降低了技術門檻。
劉汝發解釋說,這樣制造出的機器人在企業應用過程中,能更好地將人的生產經驗總結和繼承下來,企業只需要極少的工人以師傅的身份教機器人即可,相比聘用編程工程師編程,這個成本會小很多,更改和操作起來都很便捷。
未來
希望政府重點扶持首例應用企業
目前,佛山在政府層面出臺了諸多鼓勵企業機器換人的政策,這些政策在探索機器人應用上也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如何在全市乃至佛山以外的企業普及工業機器人呢?對此,劉汝發有自己的看法,而他自己的企業也在以一己之力率先做出探索。
劉汝發告訴記者,在與企業的相互合作上,他們會給予合作伙伴一定的支持。如果一家企業是公司機器人產品的首例應用者,他們便會在資金上對這家企業提供一些幫扶,從而形成典型的樣本,帶動行業內其他企業也開展機器換人。但他也坦誠,公司的力量是薄弱的,如果可以,他希望政府在推廣機器人應用上可以對行業內使用某種機器人產品的首例企業重點扶持。
與此同時,劉汝發也認為,推廣機器人應用做好市場引導也很重要,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企業老板們的引導,他覺得現在很多企業對機器人的概念還比較陌生,狹隘地覺得機器人就是電影或電視里見到的那種模樣;其次就是要做好對一線工人的引導,讓一線工人明白,機器人的誕生并不是搶他們的飯碗。劉汝發舉例說,拿佛山陶瓷行業的噴釉而言,現在90后的工人很難接受這種條件艱苦的工作,不少工人三五天就辭職不做,一旦用上機器人,企業折算一下缺工、招工的成本投入,便很容易明白這是一筆很劃算的投資。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