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50年代,美國就已經取得工業機器人的專利,70年代歐美國家甚至已經開始進行小規模的生產應用。但如今,機器人產業顯然又提升到了全球的高度。
據業內專家表示,無論是從“中國制造2025”,還是從美國“再工業化構想”、日本“工業智能化”以及德國“工業4.0”來看,全球先進制造業正在聚焦3D打印、大數據、機器人等前沿熱點。
而隨著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逐步推進,以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裝備需求也迎來爆發期。分析人士預計,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我國機器人產業也將迎來迅速增長的黃金時期。
也正因為如此,如今,機器人產業十分熱鬧,不少勢力的強勢殺入,目的正是為了搶占行業的制高點。其中,不少上市公司的投資與并購就頗具看點。
近日,中南建設就公告表示擬以自有資金出資10億元在南通投資設立江蘇中南智能制造(機器人)有限公司,通過該公司開展機器人相關產業的投資并購及后續管理等工作。
根據其公告顯示,中南建設將緊密與該產業國內外優質企業、高等院校、優秀創業團隊深入合作,積極打造以中南機器人產業為核心的智能制造板塊。其未來擬通過引進外部機構共同投資等方式,總計投資不超過20億元并購國內外在智能制造系統集成領域領先的數家企業。
此外,中南建設還擬與國際知名企業合作設立中南機器人研究院,聯合研究開發智能制造核心控制、物聯網等技術。其目標正是為了力爭在未來3到5年內成為以機器人及自動化技術為核心的智能裝備方案解決商的行業領導者。
而另一家上市公司銳奇股份也在6月初公告稱,其近日與上海東升焊接集團有限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擬共同變更設立合資公司(注冊資本為1億元),開展在智能焊接機器人領域的業務。
據介紹,合作方上海東升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從事專業焊接工藝及焊接電源設備的大型集團之一,對焊接工藝、焊接電源相關產業具有深刻的理解和行業影響力,并在焊機領域擁有穩定的銷售渠道。此次合作之前,上海東升已與國際品牌的工業機器人廠家開展合作,致力于打造以配套機器人為中心,整臺焊接產品設備、焊接配件、焊接機器人、焊接工藝咨詢為一體的產業鏈。
同樣是在近期,慈星股份這家智能化針織機械的生產企業,也通過并購殺入了機器人產業。其通過收購東莞市中天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60%的股權,以拓展機器人系統集成領域。
據悉,中天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的主要產品為機器人自動打磨房、高鐵鋼軌全自動打磨機器人、鋰電池自動注液機、空調自動穿管機和組裝機等。
而慈星股份牽手中天自動化,近期將攜KUKA共同進駐東莞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重點布局工業機器人在3C行業以及機器視覺與機器人一體化融合方面的應用研究。
政策市場聯動
近日,在2015世界機器人大會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副部長毛偉明表示,我國機器人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將于今年11月底完成。
此外,其還透露,工信部2015年將重點就機器人產業開展三項工作,一是制定機器人產業“十三五”規劃,引導行業發展;二是積極爭取相關政策,支持機器人研發、應用;三是在重點制造領域推廣機器人應用。
雖然機器人產業“十三五”規劃的出臺尚需時日,但就目前來看,各地方倒首先行動了起來。
就目前來看,全國各地機器人產業基地或園區如“雨后春筍”,平均每周新生兩個機器人公司,“機器換人”的口號此起彼伏,再加上各種報告相繼出爐,可謂熱度持續高漲。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全國已建和在建的工業機器人產業園已達數十家,平均每個省有超過一家工業機器人產業園,而更多的園區還在籌備中。
就河南而言,去年10月末,河南省工信廳、鄭州機械研究所等單位就共同發起成立河南省機器人產業聯盟,構建產、學、研、行業協同工作平臺,致力于使河南成為全國最具規模、最具競爭力的工業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產業基地之一。
而今年2月份,河南還出臺了《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形成超千億元的以工業機器人為核心的智能裝備制造產業集群,重點打造洛陽、鄭州、許昌等集機器人整機、關鍵零部件制造及集成應用于一體的產業園區和專業基地。
并且,到2020年,河南省要培育形成超千億元的以工業機器人為核心的智能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其中包括形成年產10萬臺(套)工業機器人整機的產能規模,培育3家至5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百億級工業機器人龍頭企業和5家至10家相關配套骨干企業,打造3個工業機器人產業園,全省80%以上的制造業企業應用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使河南成為全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先行區,中部地區工業機器人生產、應用、服務的核心區,以及全國最具規模和競爭力的工業機器人產業基地之一。
不僅如此,河南還將重點打造洛陽、鄭州、許昌等集機器人整機、關鍵零部件制造及集成應用于一體的產業園區和專業基地,并配套建設成果孵化、研發檢測、認證認可、教育培訓和金融租賃等公共服務平臺,以及公共交通、商業服務等設施,推進產業集聚發展。
不僅政策在發力,市場也在逐步發育。就目前來看,河南許多市地已經布局了機器人產業,一些高校、科研院所、成熟企業也脫穎而出,共同構建了河南的機器人陣容。
鄭州科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焊接自動化領域已經探索了近20年。如今,憑借其研發的專用焊接機器人、智能焊接機器人成為此領域的代表企業。
其董事長陳志宏告訴記者,盡管河南的機器人產業在全國仍處于中下游水平,但工業升級的機遇擺在面前,如何實現彎道超車,是該重點考慮的問題。
“哪些工業是河南的優勢,就該從哪里切入,以點帶面,從而實現河南機器人產業的全面突破。”上述人士表示。
破“硬傷”突圍
平安證券的一份報告顯示,過去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行業復合增長30%,不過截至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數量僅為日本的10%和德國的25%,市場空間依然很廣。
也正因為如此,目前中國登記在案的已有超過500家機器人相關企業,并有超過40家機器人概念的上市公司掛牌。這些公司在產業鏈里包括有關鍵零部件、工業機器人單體、相關系統組裝廠,而未來產業的規模還將持續擴大。
盡管如此,但在2015世界機器人大會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副部長毛偉明強調,雖然我國已是工業機器人第一大市場,但自主品牌機器人還不能滿足國民經濟各領域需求。
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售達5.7萬臺,同比增長55%,而我國自主品牌機器人銷量為1.6萬臺,但主要集中在三軸、四軸的中低端機器人,高端機器人主要依賴進口。
陳志宏告訴記者,按照國內機器人企業的發展來看,大部分走的是先集成,再創新的路子。也就是說,國內許多企業都是組裝,然后結合自身的自動化應用,等出規模后,再進行創新方面的集成應用。
“機器人最關鍵的部件就是減速器,但國內幾乎沒有合格的生產商,完全靠進口。”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據高工機器人統計數據顯示,在工業機器人成本中,占比最高的是減速器,占比33%~38%,伺服系統占比20%~25%,控制器占比10%~15%。作為機器人重要成本組成部分的減速器,國內市場價格基本被日本哈默納科、納博特斯克兩大公司主導,國內企業毫無話語權,往往需要花大價錢購買。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國內已有不少企業正在投入減速器的研發,雖然其穩定性等性能還不能滿足下游應用企業的生產需求,但畢竟在尋求突破。
除了核心部件,市場開拓也是必須提及的。盡管目前市場需求在不斷提升,但在業內人士眼中依然遠遠不足。
陳志宏告訴記者,以一個焊接機器人為例,至少可以替代三個成熟焊工的工作量,還可以保證工作質量,但由于機器人造價不菲,其經濟效益屬于長期效益,往往在3到5年后才可以完全體現,而一些企業喜歡算“小賬”,更注重眼前利益,所以對此并不熱衷。
此外,由于國外機器人行業的幾大巨頭為了開拓中國市場,還為中國定制了一些專門的“版本”,市場售價與國內制造相差不多,又在很大程度上擠壓了國內企業的市場空間。
“為了扭轉市場的觀念,我們還專門向政府遞過‘機器替人’的報告,也是希望多方面都重視起來。”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很顯然,上述問題已經得到了政府的足夠重視。在河南出臺的《意見》中,就提出采用無償補助、貸款貼息等方式支持工業機器人產業化相關項目建設,采用購機補貼方式支持工業機器人重大應用示范項目,對于采購或租賃本省制造工業機器人整機的,按不高于整機售價或租賃費的20%給予補貼,最高補助額不超過10萬元/臺;對于采購或租賃工業機器人成套設備的,按照不高于售價或租賃費的10%給予補貼,整套設備累計補助額不超過50萬元/套。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