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漢光谷機電科技有限公司鈑金生產線操作迎來幾個“新同事”,即高度信息化的工業云機器人。據介紹,這些工業云機器人的中樞大腦,全靠一個叫“萬蜂云”的云平臺控制。“萬蜂云”對機器人的管理類似蜂王和蜂群,它不僅能對任何一臺機器人發出指令,還能調度它們建立團隊協調作戰。
這3個人高馬大的家伙剛來,就在她隔壁工位的兩臺重型機床上組建起小型流水線,麻利地開始上料、把金屬薄板放上機床沖孔成型,最后收進產品框。幾個工人配合作業,最快需要2分鐘的活,機器人只用30秒。
鈑金廠來了機器人
中午,工人們陸續起身去吃午飯,一旁的3臺機器人忙得正歡。
這條小型智能流水線上,3個機器人各有分工:第一臺上料機器人“小白”,負責從貨架上取金屬板并放到1號機床沖孔;中間的紅色大個子機器人管搬運,負責把打孔后的鐵板從1號機床取下,轉身放到2號機床精沖成型;第二臺“小白”負責把成型產品投入框。
整個生產工程,工程師設定程序離開后,機器人們便自顧自忙,無需看管。
光谷機電副總經理郭強笑著掏出手機:“想知道這些家伙干得怎么樣很容易”。手機視頻里,機器人每個動作看得清清楚楚。他說,在這些機器人身上,布滿了各種功能的傳感器,數據隨時傳上云端,老板不用巡廠,千里之外也能在手機上查看它們的各項指標—溫度,耗電量,工作時長,做了多少件產品,還能遙控其動作。
據介紹,這些工業云機器人的中樞大腦,全靠一個叫“萬蜂云”的云平臺控制。郭強說,“萬蜂云”對機器人的管理類似蜂王和蜂群,它不僅能對任何一臺機器人發出指令,還能調度它們建立團隊協調作戰,這對流水線作業非常關鍵。
領跑全國的機器革命
這批工業云機器人,來自距光谷機電不遠處的另一家公司—武漢奮進智能機器有限公司。
從2013年起,奮進智能董事長徐擊水就一頭扎進工業機器人和網絡傳感器的研發,迄今已獲得80多項國家專利。他認為相對于服務型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更能緩解大型制造業中的痛點,尤其在那些高溫、高?;蚋邚姸鹊闹圃旃S。
近年,高歌猛進的互聯網浪潮及工業4.0的興起,推動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層出不窮。徐擊水眼前一亮:何不把這些機器人也趕到“云”上去,用云技術來管它們?“互聯網制造”,這個想法,讓奮進與光谷機電兩家公司一拍即合。
4月,奮進工業云機器人1.0版本剛剛下線,就被外地的一家輪胎廠看中,訂購了100多臺,用于車輪制造、搬運及輪轂檢驗。
徐擊水自豪地說,這是我國完全自主研發的第一批工業云機器人。未來,它們將改變一個個工廠,并重構生產方式。他正基于云平臺開發虛擬工廠功能,3D建模后,企業老板巡廠不用再去車間,直接在電腦或手機上,就能“走”到每一臺工位跟前,“跟打CS游戲一樣”。
全國鈑金廠驚呼“狼來了”
在光谷機電的精沖一車間,共有8條生產線,工人500多名。就在機器人上崗的前一天,郭強收到了一個員工的短信:“我們會失業嗎?”
這兩天,恰逢第七屆中國鈑金加工技術研討會在光谷舉行。中興通訊、宇通客車等全國100多家涉及鈑金制造的企業在光谷機電參觀時,被流水線上的工業云機器人吸引。短短幾分鐘內,這些可用手機控制的工業機器人,就在老板們的微信朋友圈里刷了屏。大家感慨:“狼”真的來了。
郭強說,每次工業革命,都會帶來更新的技術和更低的成本,效率是企業和老板的永恒追求。在勞動力時代,即使兩班倒,一臺設備的開機時間和工人的勞動時間,最長不超過10小時,而一臺機器人每天就算花2小時保養,還能工作22個小時,勞動產出多了一倍。
郭強曾算過一筆賬,公司買的搬運機器人每臺約14萬元,上料機器人4萬元一臺,加上鋪設光纖、攝像頭、產線改造等,這條十幾米長的智能試驗流水線,花了將近200萬元。未來兩年,光谷機電計劃在全廠的七大生產車間,大規模上馬工業機器人,投入或高達5000萬元。“以后同樣一個鈑金工件,別人賣1塊錢,我只賣幾毛錢,質量還更標準穩定,它將為企業帶來全新的競爭力。”
在回復那名員工的短信時,郭強表示不會。他說,在鈑金行業,周而復始地往重型機床里取放工件,既枯燥又危險,隨著產能提升,產業工人也將隨著技術更新而升級,從開機器轉為維修保養或物料配送,他們的待遇不會因機器人而改變。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