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制造業正面臨全球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挑戰: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快速發展并廣泛滲透,推動各領域技術持續突破、不斷融合、加速應用,引發制造業發展理念、技術體系、制造模式和價值鏈重大變革。
中國制造業亦正面臨從價值鏈的低端向中高端,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關鍵歷史時期。以“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為特征的“制造業信息化”與創新驅動是我國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戰略舉措。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與“互聯網+”行動計劃,而智慧云制造是互聯網時代的一種智慧制造模式和手段,是實施《中國制造2025》和制造領域“互聯網+”行動計劃的一種制造模式和手段。
促進中國制造業
實現五個轉變
智慧云制造是一種基于泛在網絡,以人為中心,服務化、互聯化、個性化(定制化)、社會化的智慧制造新模式和新手段。具體地講,它基于泛在網絡,以人為中心,借助信息化制造技術、新興信息技術、智能科學技術及制造應用領域技術等4類技術深度融合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手段,將制造資源與能力構成服務云(網),使用戶通過終端及云制造服務平臺便能隨時隨地按需獲取制造資源與能力,對制造全系統、全生命周期活動(產業鏈)中的人、機、物、環境、信息進行智慧感知、互聯、協同、學習、分析、預測、決策、控制與執行,使制造全系統及全生命周期活動中的人/組織、經營管理、技術/設備(三要素)及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知識流、服務流(五流)集成優化,進而高效、優質、低耗、柔性地制造產品和服務用戶,提高企業(或集團)的市場競爭能力。
這里的“智慧”包含:創新驅動;以人(用戶)為中心的人機深度融合;數字化、網絡化(互聯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智慧云制造是在云計算提供的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SaaS(軟件即服務)基礎上的落地和拓展。它豐富和拓展了云計算的資源共享內容、服務模式、支撐技術。
智慧云制造是互聯網時代的一種智慧制造模式和手段,在以下幾個方面具有較明顯的優勢:按需動態敏捷聚集/共享知識、優勢人才/組織的創新能力;按需動態敏捷聚集/共享優勢制造資源;支持個性化制造/社會化制造/綠色制造,實現高效、優質、低耗、柔性地制造產品和服務用戶,提高企業(或集團)的市場競爭能力。
可以說,智慧云制造能促進中國制造業實現5個轉變:由技術跟隨戰略向自主開發戰略轉變再向技術超越戰略轉變;由傳統制造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轉變;由粗放型制造向質量效益型制造轉變;由資源消耗型、環境污染型制造向綠色制造轉變;由生產型制造向生產+服務型制造轉變。
智慧云制造需
企業一把手掛帥
國外相關機構對云制造技術進行了研究,例如,歐盟第七框架(FP7)中提出了云制造項目,ManuCloud項目(2010年8月~2013年7月),CAPP-4-SMEs項目(2013年啟動,該項目中正式使用“CloudManufacturing”云制造的提法),相關研究引起國內外同行關注,美國、新西蘭、英國等大學及研究機構也開展了云制造研究。
經過近幾年的實踐,隨著有關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云計算、大數據、嵌入式仿真、移動互聯網、高性能計算、3D打印等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加強云制造的智慧化提供了技術支撐。目前,我國智慧云制造階段成果應用初見成效,如:面向航天復雜產品的集團企業云制造,面向軌道交通裝備的集團企業云制造,支持企業業務緊密合作的中小企業云制造,支持產業集群協作的中小企業云制造等均已落地。佛山、襄陽、北京、上海、寧波等智慧城市建設中也正在實施智慧云制造。工信部已在16個省啟動“工業云創新行動計劃”,部分省市正開展云制造應用示范。可以說,我國智慧云制造正催生一批面向制造企業提供云服務的第三方專業服務商以及開發實施云服務技術與系統的軟硬件企業。但形成云制造產業鏈尚需要時間以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需要強調的是,我國智慧云制造在研究方面,需要關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突出應用需求牽引云制造系統建設,進而推動云制造系統人/組織、設備/技術、經營管理協同發展的螺旋上升的循環發展途徑。二是突出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制造技術、智能科學技術和產品專業技術的深度融合。三是突出以建立智慧制造新模式與新手段為核心。四是突出面向制造企業與產品用戶兩類對象,實現產品制造全生命周期活動中的資源與能力服務化及制造系統中三要素與五流的集成與優化。五是突出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為途徑。六是突出發揮“政、產、學、研、金、用”團隊力量。
在實施方面,需要關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要企業一把手掛帥,建立系統工程的觀點,按復雜系統工程內涵實施云制造系統。要重視企業產品研制全系統、全生命周期活動中的人/組織、經營管理、設備/技術及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知識流、服務流集成優化。二是要重視建立自主可控的智慧云制造系統。三是要制定激勵政策;建立創新體系;組織開展知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四是要制定相關標準和評估指標體系。
更多資訊請關注自動化軟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