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制造2025》中,被列為十大戰略支柱產業之一的機器人,在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型轉型的市場需求推動下,正成為淘金“中國制造”的“風口”。
27日,山東工業機器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與韓國企業IROTECH簽約,雙方將合作推進山東智能工廠的建設和普及。
“模擬仿真技術建立起來的數字化車間會更提高效率和效益,更省人工,為山東的工業機器人和智能制造廠家提供一個完整的系統的解決方案。”作為專門從事工業機器人高端智能制造的企業,邁赫機器人自動化公司(下稱“邁赫”)代表聯盟與韓方簽約。邁赫董事長王緒平說,IROTECH是韓國數字化制造綜合軟件開發領軍企業,其開發的三維模擬仿真軟件,可與德國、日本同類技術相媲美,雙方合作將有利于提升山東智能制造水平。
據山東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主任李貽斌教授介紹,雖然中國已成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且資本熱捧機器人產業,但缺乏核心產品和核心技術仍是制約中國機器人發展的桎梏,“困擾‘中國制造’的第一問題是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站在制造業高端的機器人產業必須在關鍵技術和部件上有重大突破。”
市場勃發
28日,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邁赫副總經理趙永軍坦言,與韓國IROTECH合作,借助其領先的3D模擬仿真軟件技術,與邁赫的硬件完美結合,可為企業提供從軟件管理到硬件應用的系統服務,此市場潛力巨大。
他表示,原來做鋼結構的邁赫2010年涉足機器人制造,就是預測到了機器人產業未來的廣闊前景。
“制造業升級必然帶動巨大市場需求。”趙永軍說,相比工人,使用機器人的好處,多數企業已形成共識。即使是中小企業,也在謀求改變,局部創新、生產線自動化改進、信息管理的智能化,都成了生產車間升級的路徑。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機器人過去幾年市場年均增長率超過40%。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則預計,中國機器人產業2012到2022年十年間的增長率,保守估計為年均23%至36%之間,潛在市場規模達千億級別。而從去年開始,中國就成了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
與市場需求激增相應,資本進入機器人產業的速度同樣驚人。有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至少有36個城市的40多個產業園區重點布局機器人產業。一名業內人士則向導報記者透露,僅今年1至4月,國內與機器人相關的企業就比去年增加了380多家。
必跨的一步
“如果說此前的中國制造是低質量、低價格進入的話;由于不掌握核心技術,國產機器人則是低質量、高價格。”趙永軍毫不諱言國產機器人產業面臨的尷尬現狀。由于核心技術和核心零部件需要從國外購買,國產機器人并無多少競爭優勢。
資本蜂擁而入的機器人企業,多是做機器人系統集成。“今年新增的企業中,90%做機器人系統集成,僅有幾家做零部件,且不是核心零部件。”他解釋說。
在李貽斌看來,機器人行業和中國制造的許多領域一樣,不少企業缺乏研發動力和土壤,依靠模仿和引進快速切入市場,分享盛宴。他認為,“大量科研成果沉淀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業沒有真正成為研發主體,這和企業研發投入不足,缺少對知識產權的尊重和保護有關。”
而從零開始投入研發,不僅周期長,而且風險大,這是資金實力不夠雄厚的企業不得不考慮的現實。趙永軍表示,企業的技術來源一般有兩種,自主研發、國外引進。相比自主研發周期較長、可能產品尚未問世就已落后帶來的風險,與成熟的廠商合作,快速進入市場,讓產品迅速落地,是很多企業的選擇。
他舉例說,邁赫已進入中試階段的液壓移動雙臂機器人,從一年前與高校合作研發到現在已投入600多萬元,這還不包括固定資產投入。
雖然研發周期長、投入大,但上述液壓機器人在大負載能力、靈活性及關鍵技術上有較大突破,并大量應用了新型材料。他估計,今年做出樣機后,將迎來大批訂單,成為企業的主打產品。
據了解,邁赫在北京、天津分別設有研發中心———北京眾云在線科技有限公司、中汽邁赫(天津)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立了現代化的產品實驗室和展覽室。“高校在新技術研發儲備上往往比企業領先很多,但轉化率低,如果企業能提供資金、人力,能讓科研成果加速落地。”趙永軍說。
“在經濟轉型的陣痛期,機器換人浪潮勢不可擋,但要滿足制造業不斷升級的市場需求,企業應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優化研發體系,重塑創新土壤,跟上智能制造的步伐,反過來才能促進智能制造。”面對機器人概念熱和機器人核心技術缺乏的悖論,李貽斌認為,這是中國制造最大的隱憂和最大的潛力。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