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網、主動配電網、能源互聯網建設剛剛開始,產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需要以創新為驅動力,未來的產業機會很多。”對于智能電網發展趨勢,在第三屆中國國際智能電網產業關鍵技術峰會上,國網能源研究院智能電網專家馮慶東博士表達了觀點,并做了《智能電網關鍵技術與產業發展趨勢》的演講。他認為,對于智能電網以及能源互聯網的發展,不應該炒作概念,要用理性思考,明確智能電網特征與功能定位,實實在在地研究產品和技術。
智能電網建設的主要目標
智能電網是《中國制造2050》的重要發展項目,又被稱為“電網2.0”。發展智能電網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為實現清潔能源的開發、輸送和消納,電網必須提高其靈活性和兼容性。為抵御日益頻繁的自然災害和外界干擾,電網必須依靠智能化手段不斷提高其安全防御能力和自愈能力。對于未來智能電網的發展目標,馮慶東認為,智能電網建設的主要目標是增強系統的靈活性和適應性,接納更多的新能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提升火電機組的靈活性與調節性;
(2)電網靈活擴容,靈活接線(多分段、適當聯絡),靈活的拓撲結構,保護隨拓撲變化,可遠方修改定值;區域能源優化與分布式協調控制。
(3)提升需求側用能優化管理水平、需求響應水平、實施能源總量控制。
智能電網現狀和未來趨勢
任何一次新興的科技浪潮都伴隨著戰略規劃及關鍵技術的完善。就我國智能電網發展的關鍵技術的發展,馮慶東將其概括為兩個方面:(1)分布自治與全局優化相結合的協調控制技術。(2)功率能量靈活可調的全局優化能量管理技術。
具體可以分為六個方面:
(1)廣域狀態感知(WASA)、物聯網、信息物理系統(CPS)。
(2)智能信息處理技術(IntelligentAgent)。
(3)電力電子技術。
(4)儲能。
(5)智能一次設備。
(6)能量管理系統。
他認為,未來的主動配電網可能面臨三個需求,一是全局能量優化,需要掌握開關狀態信息,網絡拓撲信息、儲能信息。二是配網網絡重構,需要開關能夠電動控制,遠程控制。三是運行方式靈活,可以優化變電站主接線。采用嵌入式傳感器的隔離斷路器適合于35千伏及10千伏配電網。他強調,對于智能電網的關鍵技術,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踏實進取,重視接口類、互操作類、系統集成類(包括信息安全)的技術標準制定,重視提高標準的生命周期和執行力度。
智能電網與能源互聯網并肩前行
中國的智能能源體系主要是以智能電網為核心,以配電網為載體,在終端用能層面,采用CPS及EMS實現智能協同控制技術,在智能配電網基礎上將電力、天然氣、電動汽車充電站互聯,形成“智能能源網”。所以,能源互聯網的發展,離不開堅強的智能電網支撐。對于二者之間的關系,劉慶東認為,能源互聯網是智能電網的擴展和延伸.。能源互聯網是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以配電網為基礎,以接入分布式新能源為主,采用先進的信息通信技術,通過能量管理系統及CPS對分布式新能源設備實施區域間協調控制。能源互聯網可以更大范圍的適應新能源的接入。未來的智能電網應該可以充分滿足接納新能源的需求,具備以下功能:
1)新能源的即插即用,當新能源并網或離網時,配電網應該能夠識別新能源設備的狀態及屬性;
2)信息交互功能,當新能源向配電網發出服務請求時,配電網應該能夠提供相應的服務;
3)能源管理功能,配電網能夠適應分布式新能源和用戶之間復雜的隨機特性,實現多種新能源的動態管理和優化控制。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力設備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