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機器人替代人工對中國制造的深遠意義

時間:2015-05-28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機器人的替代效果已經開始顯現。仍以美的為例:2011年,其空調營收約為500億元,用工數量在50000人以上;至2014年,其空調營收超過700億元,用工數量變成了26000人。

2014年以來,中國家電行業機器人替代人工計劃明顯提速。最新消息顯示,美的全國六大空調生產基地啟動自動化制造升級,未來五年將投入50億元人民幣用于機器人替代人工。

機器人的替代效果已經開始顯現。仍以美的為例:2011年,其空調營收約為500億元,用工數量在50000人以上;至2014年,其空調營收超過700億元,用工數量變成了26000人。按照美的計劃,2018年其空調營收將到達1000億元,但員工數量將減至兩萬人。營收和用工數量呈反比增長態勢。

事實上,中國主流家電企業均已啟動機器人替代計劃,只是力度有大有小進度有快有慢而已。

中國企業的機器人替代計劃發生于人力成本大幅提升的背景之下。往前追溯,2007年全國總工會即明確要求企業員工工資必須與企業效益同步增長;2008年廣東省勞動保障廳規定,一線職工平均工資水平不增長的企業經營者工資不得增長。隨后幾年,中國企業出現大面積持續漲薪潮,至2010年員工平均工資較2005年增長已近100%。

前不久,全國政協常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前部長李毅中在一次演講中稱,近年來我國制造業成本上升明顯,不僅高于東南亞、東歐等地區,甚至已經達到美國制造業成本的90%,珠三角、長三角更是達到美國制造業成本的95%,“已經有個別紡織企業到美國辦廠,因為成本比在國內還低”。

中國企業長期以來引以為豪的“勞動力成本低廉”優勢正在漸行漸遠。

勞動力成本快速提升直接帶來企業經營壓力加大,以至于不少勞動密集型企業難以承受,不得不外遷甚至破產倒閉。

僅以“世界工廠”東莞為例,2014年有不低于4000家企業關門,成為繼2008年之后中國制造業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企業倒閉潮。那些因為中國勞動力成本低而進入的企業,成為這輪逃離中國潮最積極的企業,其中甚至不乏國際知名企業,比如,松下、大金、夏普、TDK,均有意把制造基地回遷日本,甚至耐克、富士康、歌樂、三星等世界知名企業也有意撤離中國。

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稱,2012年是中國人口紅利的轉折點,2012年以后勞動年齡人口呈逐步下降趨勢。2012年中國GDP增速10多年以來首次下降到8%以下,與該年人口拐點有一定關聯。

2011年,富士康董事長郭臺銘高調宣布,未來3年富士康將引入100萬臺機器人代替人工。一般認為,富士康該行動是中國企業大規模引進機器人的肇始。

我們有必要深度審視機器人替代計劃對中國企業乃至中國制造可能帶來的影響。該計劃的出發點是應對人力成本的上漲,不意之間卻對中國制造產生了深遠影響。

我們知道,中國制造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一個重要體現是勞動力素質的差距。2011年,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行說,在面粉加工行業,中國企業的效率只有韓國的1/6—1/10。事實上,中國企業的差距不僅體現在勞動效率上,更體現在員工敬業度及精細工作適應能力等方面,中國員工最缺的,可能是工匠精神。

過去,我們習慣看到中國勞動力便宜的一面,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中國勞動效率低下一面。如果便宜的勞動力不能帶來高效率的生產,這樣的便宜實際上沒有意義,因為你獲得便宜勞動力的同時付出了勞動效率低下、勞動質量上不去的代價。在我看來,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上至今未改變“質次價廉”形象,與中國勞動力素質整體偏低大有關系。一個典型的說法是:同樣一堆零部件,日本工人組裝出來的汽車比中國工人組裝出來的汽車壽命至少要長3年。因此,提高中國產業工人素質,成為提升中國制造的關鍵。

機器人生產,除了可以減輕工人重復性體力勞動之外,最大好處是有利于生產過程標準化。須知,標準化生產被視為影響產品質量諸因素中最關鍵因素。仍以汽車組裝為例,一顆螺絲到底應該擰幾圈?在日本有著嚴格規定;但在中國,擰幾圈擰到什么程度,全憑工人自己的感覺,覺得差不多就可以了。機器人不是這樣,擰幾圈?全由預先設置好的程序決定。如果所有生產環節均按統一標準進行,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就不會參差不齊,這就是標準化生產。而且機器人不會鬧情緒,生產過程不會受情緒影響,保證了質量的穩定性。

因此,在諸多提升中國制造的方案中,機器人替代方案被認為是最可行且最有效的方案。

事實上,中國制造走到了必須轉型的時候,過去那種粗放經營、粗放制造的路子,適合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卻不適合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跨越的中國,中國制造不可能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號稱“世界制造中心”,但是,這個“中心”很大程度上是“低端制造”的代名詞,龐大的制造能力并沒有給中國貢獻出真正的國際企業、國際品牌。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稱,中國制造和發達國家的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拉大。當我們看到中國制造進步的時候,更應該看到發達國家的制造進步更快。中國要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制造大國、制造強國,必須對制造實施徹底的轉型升級,那就是以國際通行的標準實施生產,生產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對中國制造的方式進行徹底的變革,唯有以國際標準進行生產,才能生產出國際標準的產品。機器人替代計劃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因此,機器人計劃的實施,對提升中國制造可謂意義重大。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