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光伏政策的暖風頻吹,2015年的中國光伏市場也迎來復蘇的景象。在經歷2014年“光伏電站建設元年”的投資大勢之后,今年更多資本的進入讓光伏下游業務持續利好。今年3月,國家能源局下達《國家能源局關于下達2015年光伏發電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制定了17.8GW的光伏新增裝機目標,大超預期的同時也提振了經歷美國對華“二次雙反”、加拿大“雙反”等打擊后的業界信心,光伏行業更多地將目光聚焦在了光伏電站建設之上。
2015年4月28-30日,為期三天的SNEC第九屆(2015)國際太陽能產業及光伏工程(上海)展覽會于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圓滿舉行。受光伏產業回暖影響,今年展會規模與參展企業數量較去年都有所提升。展會間人流如織,許多企業展館更是門庭若市、展出產品亮眼非凡。
2015年的光伏產業,在眾多伏從業者眼里已經迎來大展身手的時刻。對于堅守在中國市場的光伏企業來說,這是一次屬于光伏電站建設的春天。而對長期在外“抗戰”的中國企業而言,這是一次回歸中國市場的有利契機——譬如中盛。
值得一提的是,中盛在本次展會上共有6款獨具匠心的組件產品,200多兆瓦電站案例。中盛首席技術官MikeYe在接受采訪時,特別介紹了其特色產品與技術研發,并就企業的未來研發重心與市場發展進行了詳盡的溝通與探討。
中盛首席技術官MikeYe
“EPC是我們的一個強項”
“我們的資深員工有十二年以上的光伏EPC經驗,這在國內甚至全球都是比較突出的。”
2008年8月,中盛在德國慕尼黑專門成立了ETSolutionsAG專門做電站EPC業務,而這家公司的核心團隊幾乎全是德國人。Mike坦言,這家公司的核心團隊是中盛后來能夠快速在德國、在歐洲迅速崛起的關鍵。在德國這個被業界普遍認為是光伏技術與質量心臟也是要求最苛刻的市場,中盛有著非常穩定的世界級客戶,例如法國電力(EDF)和Lightsource。
“雖然很早就進入EPC領域,但是我們在國內的EPC做得比較少,因為之前國內市場的不明朗。”2015年“光伏電站元年”,中國市場我們無需再保守,可以說我們一直在等待中國光伏發展的這一階段。我們要將中盛8年多、超過500兆瓦EPC經驗引入到中國,將“德國EPC”及“中國系統成本”有機整合,再憑借嚴謹可靠的工程設計、全球供應鏈體系的持續成本優化和扎實的本地化工程項目管理,打造EPC品牌。
攜優勢回歸中國市場
“很多中盛的客戶、供應商、新員工一開始都會有一點疑問,為何一個中國企業在中國市場EPC做得不大,卻能在業內又有影響力?但是隨著與中盛的進一步合作,他們發現中盛在海外的電站案例并不少,而且很多還是當地有著里程碑意義的項目,比如我們在以色列的單體最大40兆瓦大型地面電站、在美國北卡的30兆瓦地面電站。”
中盛以色列40兆瓦項目
中盛是最早一批較早“走出去”的中國光伏公司,但因其主要業務在海外市場,因此其國內市場份額的占比并不突出。對多數人來說,它在國內不如英利、天合等行業老大哥般知名,但中盛有著自己的獨特魅力:作為較早開拓世界市場的中國光伏企業,中盛在德國、美國與中國都擁有行業優秀的研發和EPC團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團隊能夠將世界各地的光伏技術和成本優勢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也因此能夠獲得法國電力巨頭EDF的青睞,值得注意的是中盛是唯一一家有資格參標以色列EPC項目的中國光伏企業。
隨著政策暖風的頻頻吹來,光伏春天到來的聲音不斷激勵著業內人士。對于長期在外“抗戰”的中盛而言,從海外回歸中國已經是時候了。Mike表示:“我們有這個信心,作為一個中國的本土公司,既然能在海外做得好,通過將海外的電站設計、質量管理及運維經驗帶到國內,做好國內市場。”
近兩年來國內外光伏巨頭紛紛搶灘中國這一世界最大光伏市場,中盛也一直關注著這個市場并有具體的項目實踐。例如在內蒙鄂爾多斯的50兆瓦大型地面項目、江西余江鷹潭40兆瓦農業光伏項目等,2014年底并網的江蘇省泗洪和贛榆的光伏扶貧項目將光伏發電與新農村發展與扶貧實現了完美結合。自2014年開始,中盛的國內業務占比逐步攀升,從之前的10%提升到了30%,并計劃2015年提升至50%。截止目前,中盛在國內的大型項目儲備已經超過500兆瓦,覆蓋內蒙古、西藏及山西等多省份。
在投融資領域,中盛也有一系列創新,比如結合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市場特點采用一些比較領先的模式。其在巴基斯坦的首批IPP21.5兆瓦項目,在澳大利亞工商業項目中則采用PPA或眾籌模式。中盛的項目設計團隊按照眾籌的商務需求來開發相應的電站設計方案以滿足不同投資者需求。這種創新在業界并不多見。
我們主動在做質量而非被迫
“目前光伏電站的質量問題日益突出,是國內很多EPC承包商面臨的問題。對中盛而言,無論在什么地區提供電站解決方案,我們始終堅守德國標準。在中國初設項目團隊的時候,德國的資深工程師就來中國進行面對面的培訓,并且保持定期每月的技術與質量交流活動。”
2015年光伏發電建設實施方案的下達讓業界看到了光伏建設日漸向好,但投資建設大熱的背后卻也不免因市場冗雜而衍生諸多問題。《國家能源局關于開展全國光伏發電工程質量檢查的通知》日前下達,可以想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對于光伏發電工程質量檢查監督將會加強。如何權衡質量監管與降低成本之間的關系,想必是很多光伏承包商所頭疼的話題。
對于中盛而言,一直倡導光伏電站全生命周期質量管控的理念,并通過一系列專利技術的應用和持續的服務創新來實現行業領先的光伏電站的能效比率(PerformanceRatio),以及行業最優的光伏電站度電成本(LCOE)。Mike坦言,這些才是中盛的研發及電站設計中需要考慮的頭等大事,而非提高單片電池片的轉換效率。
“我們一直注重如何降低電站成本,但是在以一種創新的概念在降,而不是偷工減料的方式。”
中盛較早“走出去”背倚德國等國家的光伏技術大本營,有所謂“真金不怕火煉”,在歐洲市場得到良好銷售的中盛必須是技術與質量過硬的。在軟件系統設計優化成本,而在硬件設備上保持不變,無論是從價格抑或技術中盛已然胸有成竹。
雙反并不完全是壞事,關鍵在于應對的策略
“我們電池片和組件的產量并不是很大,很容易在國內市場和新興市場消化我們的組件銷量,所以雙反對我們來說沒有太大影響。”
2014年,世界各國對華“雙反”風波愈演愈烈--美國“二次雙反”、加拿大“雙反”、印度與澳大利亞反傾銷調查對中國光伏企業進行了連番的圍追堵截。高額的反補貼與反傾銷稅率對中國光伏的出口造成了巨大影響。
2015年3月,歐盟委員會貿易總司在一份公開文件中列出了三家制造商的違規行為,包含使用不符合協議的OEM(代工)方式、向客戶提供額外利益、違反進口量規定等,中盛因其EPC模式的特殊性不幸名列其中。
對此,Mike對表示,“雙反”對于他們而言并不是壞事情——短期內可能會對組件業務造成一些影響,從長遠來說,這也是行業發展的必然,大浪淘沙,留下來的企業才是行業的翹楚。2015年中盛將“回歸”提上日程后,龐大的中國市場需求必然會使其國內業務獲得更大的發展。而通過“雙反”風波,中盛將更多的人力與財力集中在其優勢的下游業務之上。在各國雙反的連番打擊之下,中盛的泰然處之或許正應了一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此外,對于時下熱門的“一帶一路”與中企“走出去”話題,Mike借用中巴經濟走廊話題舉例道,諸多新興市場如巴基斯坦等由于對光伏生產技術的涉足未深,在光伏建設上會聘請專業的咨詢公司,尤其會選擇來自德國的咨詢公司。而這對已經在歐洲市場享有盛譽的中盛而言是一個很大的競爭優勢。
2015年的中國光伏被寄予了極高的期待,在如中盛這樣的“海歸派”加入之后,必將為行業帶來健康持久的發展動力。
更多資訊請關注新能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