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行業被互聯網浪潮沖擊后,互聯網開始改造工業制造業了,實際上,互聯網+工業的另一種解讀,叫做“工業4.0”。長沙經開區的眾多企業里,在生產、銷售等領域,“互聯網+”思維早已有了應用,在這些企業中,我們似乎已經能看到工業4.0所引領的未來。
智能工廠成為潮流
工業4.0的第一聲“啼哭”來自2013年4月在漢諾威舉辦的工業博覽會,這“哭聲”平地驚雷般地傳遍整個世界。它還有三個偉大的“哥哥”,即三次工業革命,每一次工業革命都帶來了生產力的飛速發展。
相比較它的三個“哥哥”,工業4.0有著鮮明的特征,它把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機器人、3D技術等硬件和技術融合到一起,整合甚至改變生產流程,最終使得整個生產過程變得更自動、更有預測性、更智能化。
在上海大眾長沙工廠車間,記者看到,身穿橘色“戰袍”的機器人有條不紊地將零件搬運到工位上,完成零部件裝配、噴涂、烘干、檢測、成品入庫系列工作。通過大量使用機器人焊接和測量,上海大眾的車身車間自動化率可達到85%。夸張一點地說,即使關著燈,也能生產,業內人將這樣的場景稱為“黑燈工廠”。
工業4.0時代,類似的黑燈工廠是“標配”。準確來說,它屬于工業4.0中所提到的智能工廠。在湖南中糧可口可樂的生產車間里,一瓶瓶高矮胖瘦各不同的飲料在流水線上步調一致地滑過,下線后走向市場。
這里機器遠遠多于工作人員。“生產線是從德國引進的,封閉式,高度自動化,人工操作非常少。”該公司公共事務及傳訊部主任黃女士告訴記者。她介紹,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可樂在甜度和含氣量上都略有不同,灌裝廠會根據不同銷售區域人群對可樂的偏愛情況,在不同訂單的生產過程中調整加氣、加糖的配比,“我們將客戶需求充分數據化,并反饋到工業生產中。”黃女士認為,在工業4.0時代,大數據的應用會讓機器擁有“意識”,實現智能生產。在智能工廠里,制造業脫離勞動力的桎梏,將全流程成本降到較低,從而實現制造業競爭力的較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