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工業4.0?什么是“黑燈工廠”?新一輪產業革命,將給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帶來什么?最近,記者來到東北大地,與站在頂尖產業潮頭的企業家對話,探尋工業4.0之秘,探尋創新驅動之源。
【參與對話的企業家】
曲道奎: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董事長
于德海:大連光洋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對話地點】沈陽新松機器人公司
機器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在沈陽新松機器人公司,記者大開眼界:機器人滿車間來回穿梭——根據指令到倉庫取貨,搬運到工位上;然后由機械手裝配零部件。此后的噴涂、烘干、檢測、成品入庫,全由機器人完成。這是機器人造機器人的場景,也是典型的“黑燈工廠”。新松公司是國際上機器人產品線最全的廠商之一,也是國內機器人產業的領導企業。
記者:機器人使生產精度更高了,但是機器人也是排斥人的過程,會不會對就業造成影響?
曲道奎:它不叫排斥人,叫解放人。工業革命使人成為機器的奴隸。工業4.0時代,要把人解放出來,機器做真正的機器,人要做真正的做人。
“機器人”三個字可以分開念:機器——人。從誕生至今的半個世紀,重點發展前兩個字:機器。雖然高端,沒離開機器的范疇。大數據、網絡、云技術、傳感技術出現后,現在開始往“人”字上發展了。這個“人”字并不等于人的體形,是人的智能、人的功能。
記者:那得有掌握科技知識的人才行。新松公司成功的主要因素有什么?
曲道奎:新松公司的結構完全是創新性的結構,80%的人員是研發、設計、創新。在全球所有機器人公司里邊,新松產品線最全,在國內企業里沒有對手,主要和國外企業來爭?,F在企業的競爭已經不是單一的技術、產品,品牌的人才競爭,是綜合實力的競爭,綜合實力最體現的特征還是在資本上。新松市值在全球機器人行業里面名列第三。
記者:新松的性價比在國際上有比較有優勢,這和咱們的勞動力成本便宜有關系嗎?
曲道奎:現在是機器人生產機器人,將來在我們的產品成本里面,人力成本體現的會越來越少。過去中國跟國外比是成本優勢,主要集中在勞動成本,現在勞動力成本有優勢,但越來越弱化。
記者:你對機器人產業未來的發展模式和面對的挑戰有什么想法?
曲道奎:數字化時代,全球市場上沒有任何空隙。一旦落伍,不但吃不到肉,可能連喝湯的資格都沒有了。現在企業成長的規則變化太快。將來顛覆機器人這個行業的,肯定不是原來搞機器人的,而應該是兩類人:一類就是銀行家、投資家;另外一類就是搞網絡、電商的。這些人和傳統的投資人做企業完全兩樣,不按規則出牌。
在機器人等高技術行業,資源整合成為一種趨勢?,F在如果企業還走原來的關起門來自我發展這種模式,是走不通的。機器人產業發展,更多的要在模式上創新,否則的話,最終還得淪為高端產業鏈里面的低端生產商。
在5到8年黃金窗口期里,中國機器人企業如果成長為國際級的企業,我們就在世界大格局中占據一席之地。否則,就又淪為產業鏈的低端,做服務、加工和制造,重現輝煌之后的衰落。
【對話地點】大連光洋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室溫20攝氏度,與室外溫差40攝氏度——這是一個深19米、面積1.5萬平方米的地下車間。這就是大連光洋科技的地下機床王國:一排排機床代表著世界頂尖技術,都源于他們的自主創新。成立于1993年的大連光洋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民營企業,擁有亞洲最大的地下工廠。依靠堅實的創新隊伍,十年磨一劍,投入十億元,取得了一系列自主創新成果。在其地下機床王國里,成功研發了五軸聯動機床,并打入機床鼻祖德國的市場,令西門子、發那科等跨國巨頭為之側目。
記者:現在很多企業產能過剩,而光洋卻是生產能力不足。你認為這幾年企業能經受外部環境的波動,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于德海:靠始終如一的創新驅動。其實我們發展到現在這個程度,也不是一開始就有規劃。我們做基礎技術的準備工作是整整十年,這十年全是投入,沒有產出,主要靠著其他產業的收益往這投。
記者:你剛才說的這個十年投入,沒有產出,整個十年投入了多少?
于德海:公司自己的投入應該說將近十個億。創新驅動需要一個長時間的積累,而對于這種長期研發的容忍度,社會還是不夠。
政府部門對我們發展給了很大支持,但是支持一年、兩年、三年、四年,我們為大連市產值貢獻不大,不單是埋怨我們了,還埋怨到了這些部門:為什么還沒有做出多大的貢獻呢?這個不是大連市一個地方的事情,是全國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國家對技術的研究、共性技術的研究、關鍵零部件技術研究,社會得有個真正的容忍度。經濟發展走到這個程度了,需要靠轉型來升級,靠創新來驅動,但是創新驅動不是一個說創新驅動就能創新驅動的事情,得需要一個長時間的積累,而且這里面要有建立一支人才隊伍。
記者:創新確實不是一日之功。十年的積累,這么大的投入,一般人是沉不住氣的。你認為中國制造現在面臨什么樣的風險和挑戰?
于德海:中國制造下一步必須走向智能化?,F在世界正發生新一波世界工業革命,德國叫“工業4.0”,美國人說是“第三次工業革命”。這次工業革命在一些領域已經有所體現。比如,日本發那科公司的電機制造,從原材料進去,中間的制造過程,檢測、包裝,最后成品,完全是無人化。人家叫“黑燈工廠”,就是工廠可以關著燈,照樣在生產。這次智能化制造浪潮,如果我們跟不上去,還是采用勞動密集型來生產產品,那企業在市場上將很難占到份額,很可能被人家排擠出去。
記者:看到機器人領域、智能機床領域取得這么大的成績,感到很鼓舞、振奮。機遇當中有危機,危機當中又孕育著希望,值得深思。
更多資訊請關注自動化軟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