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操控醫生在操控臺上進行手術操作,操控臺上有很多控制機器人力度的操縱桿和按鈕,醫生遠離患者手術,可以避免醫生與患者的接觸感染。
使用機器人主要是耗材貴,只要一開機,就要耗掉2萬元。而且每個器械還有一定的使用次數,當使用滿次數后系統會自動鎖住,不能再使用。”
——中山一院副院長、肝外科教授匡銘
機器人手術的出現,對于外科發展來說,是質的飛躍,是第三次技術革命。從18世紀80年代的開腹手術,到1987年開始的腹腔鏡手術,再到1993年的世界首例機器人手術,外科手術發展經歷了三次重大的變革。
2000年美國通過認證,正式推廣機器人手術,逐漸在歐美被推廣。截至2013年3月31日,全球共裝手術機器人2710臺。
內地僅有34臺手術機器人
數據顯示,目前內地約有30家醫療機構引進了34臺手術機器人,香港也有8臺手術機器人。2013年,美國有1800臺手術機器人,歐洲有400臺。2013年,全球通過手術機器人做的手術數超過45萬例,2014年超過50萬例。
手術機器人被廣泛應用于外科大部分領域的微創治療,包括成人和兒童的普通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婦產科、頭頸外科以及心臟手術等。它還在泌尿系腫瘤、泌尿系整形手術方面已得到廣泛應用。在美國,手術機器人輔助腹腔鏡前列腺癌根治性手術基本代替了傳統開放性手術和普通腹腔鏡手術,輔助前列腺癌根治性手術占85%左右,已成為前列腺癌手術的金標準。
在國外,機器人手術還可以進行遠程手術,不同國家的醫生們可以一起開展手術,共同攻克醫學難題。不過,何裕隆教授表示,就目前我國的情況而言,還不能使用機器人進行遠程手術,因為國家相關規定還沒有出臺,主要還是使用現場動手術的方式,這樣能夠保障最大的安全。
患者同意才可進行機器人手術
手術機器人能對部分患者做手術,可并不是每個患者都適合機器人來做手術,這要考慮到患者的年齡和其他身體條件等。“那些基礎病多、年紀大的病人就不適合。”中山一院副院長、肝外科教授匡銘介紹,目前,他們通過多學科論證,挑選出適合用機器人來做手術的患者,然后再跟患者及家屬溝通,解釋機器人做手術的好處,在得到患者同意后才能實施手術。
在使用范圍方面,“只要是腹腔鏡能做的手術,機器人都可以做,而有些腹腔鏡不能做的手術,機器人也能做。”中山一院的彭寶崗教授告訴記者,像眼科、乳腺這類的手術就不需要機器人來做了,這樣會顯得有些“大材小用”。
機器人做手術收費3萬到5萬元
手術機器人的價格也不是一般的高,據介紹,首先要經過國家的批準才能引進,中山一院引進這套機器人設備花了2000萬元人民幣。“主要是耗材貴,只要一開機,就要耗掉2萬元。”匡銘教授介紹,“在使用時,機器人的四個手臂都需要套上一次性的套,而且每個器械還有一定的使用次數,當使用滿次數后系統會自動鎖住,不能再使用。”
目前,國家還沒有制定使用機器人做手術的統一收費標準,在上海做一臺手術是3萬多元,北京的收費是4萬-5萬元,而中山一院處于3萬至5萬元之間,正在向物價部門報批收費標準。至于這個手術費用如何跟醫保掛鉤,醫院方表示還要等一等。而且,國內還有機器人相關的醫療事故責任等法律還沒有確定。
機器人是外科醫師手臂的延伸
手術機器人這么厲害,未來會不會替代醫生做手術呢?“機器人手術也不是多么高深的技術,它只是一種工具,不能完全替代人的手。”何裕隆教授解釋,機器人手術對醫生的要求非常高,因為機器人僅僅是延伸和增加了外科醫師的手臂,操作外科機器人的仍是主刀醫師,手術策略和路徑需要主刀醫師設計,每個動作的操作都需要主刀醫師通過指令完成。
“醫生不會下崗!”何裕隆教授說,國內的醫生數量還是供不應求的。相反,機器人能把醫生從手術臺上解放出來。他說,其實很多醫護人員每天早上從7點工作到晚上8點,醫院門診量一天1500到2000人,一整天都在做手術,工作壓力非常大,有些醫生還患上了脊椎病等職業病。有時候一個手術下來,脖子、肩膀和腰都動不了,機器人能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量,讓醫生有更多的時間去跟病人面對面溝通,去充電學習。而且,現在有不少手術還必須要醫生親自用手去做的。
一小時切除巨大息肉
3月11日,中山一院院長助理、胃腸外科中心主任何裕隆教授為主操控人,吳暉副教授為助手,用手術機器人為一位63歲男性患者切除了乙狀結腸巨大息肉,手術僅在患者腹部打了4個約1厘米的切口,就成功切除了巨大息肉,手術只花了約1小時。該患者術后第2天即下床自由活動,第3天康復出院。
3月18日,該院泌尿外科丘少鵬教授手術團隊通過手術機器人,成功為兩名前列腺患者實施了前列腺癌根治手術,平均手術耗時約3小時。該手術填補了華南地區在機器人輔助泌尿系統領域的空白。
研制手術機器人為戰時需要
上世紀90年代,美國研制出醫療手術機器人。起初,美國研制手術機器人是為了戰時需要,希望醫生能為前方戰士遙控手術。這種軍用技術,后來逐漸應用于醫學臨床,到如今,臨床上已發展到第三代手術機器人。
在歐美發達國家,機器人手術已經成為常規外科手術,而且醫保政策非常完善。在我國,機器人手術才起步,從綜合效果看,它的性價比要大大高于傳統手術,因此,推行機器人手術是大勢所趨,但是需要有關政策及時跟上。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