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東莞松木山水庫微波蕩漾,25歲的陶師正和同伴推船下水,剛剛投入市場的電動船外機開始啟動。嘀嘀的馬達聲傳來,氣墊船向水中央駛去,留下湖光十里一葉舟。
在過去的半年時間里,只要是天晴的日子,下水試驗電動船外機的運行狀況成為陶師正和他的科研團隊最為日常的工作。這是一群生于1990年左右的青年創業者,在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他們憑借在機器人運動控制領域的技術優勢,將自主研發的環保純電動船外機遠銷歐美國家。
在東莞,機器人產業正在成為一項新興的戰略性高新技術產業。憑借東莞制造業積蘊多年而成的全產業鏈聚集優勢,東莞機器人產業的聚集地松山湖,已吸引了一批具備自主研發能力的青年群體到此創業。
與此同時,機器人產業的快速成長也為東莞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技術支撐。在大力推進“機器換人”的經濟發展新時期,身處轉型爬坡越坎階段的東莞,開始享受到智能制造所帶來的發展新紅利。
“90后”研究生創業松山湖
2013年開始,松山湖提出將機器人產業作為園區主導產業之一,一大批具備創新創業能力的青年群體來此落地,以研究帶動發展
香港科技大學的碩士研究生陶師正創業已經兩年了。在香港讀書時,因學校臨海,陶師正常和同學到離海岸不遠的小島游玩,可每次劃船出海來回都得花上三四個小時,他們去市場上購買船外機,卻發現都是柴油機或汽油機,不僅體型大、價格貴,還給海域留下污染。
見到傳統的燃油船外機存在眾多不足,陶師正和幾位同學聯想起當時風頭正勁的電動車特斯拉,并由此萌生了將船外機做成純電動供能的想法。他們借助互聯網數據進行市場調研時還發現,隨著不少國家對水域污染的日益重視,全球電動船外機市場需求正在逐漸放大,而當時國內并沒有專門致力于此的機器人制造企業。
攻讀機械工程專業的陶師正在校時就多次參加國際性機器人比賽,他拉來幾位常常一同參賽的同學,一起構思制造電動船外機。幾個年輕人的創業夢,得到了他們的老師、香港科技大學自動化技術中心主任李澤湘的支持,后者不僅為他們提供技術指導,還為其籌措到首筆創業研發資金。
2013年,陶師正注冊成立逸動科技有限公司。最初,為了采購方便,他們將研發場地設在深圳南山,但測試船外機運行狀況需要有大片的水域,陶師正常常要運著大量的設備趕到松山湖,在松木山水庫下水試驗。到2014年底,陶師正索性將企業入駐松山湖。
當時,松山湖已經聚集了一批機器人制造企業,其帶動者正是李澤湘。作為全球運動控制領域的知名學者,李澤湘所領銜的運動控制與先進裝備技術國際研究團隊,在2010年作為廣東省首批引進的12支創新科研團隊之一進駐松山湖。
2013年10月,松山湖提出建設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項目,李澤湘成為產業基地的負責人,在其引導之下,一批青年群體到此創業。
事實上,在過去幾年,隨著中國經濟轉型所帶來的市場需求天量釋放,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裝備制造業迅速成長。僅2013年以來,廣州、東莞、佛山、中山等珠三角城市便相繼出臺鼓勵政策,提出將在未來數年大規模推進“機器換人”等智能制造工作。
一份針對珠三角機器人市場的調研報告預計,未來2至3年,珠三角地區工業機器人市場將以超過30%的速度增長,珠三角或將成為中國新一輪制造業升級的引領者和“發動機”。
而從目前國內區域發展特點看,與長三角依靠機器人國際巨頭生產基地聚集、東北依靠老牌國產機器人研發企業帶動不同,以松山湖為代表的珠三角機器人產業異軍突起,更多的是依靠具備創新創業能力的青年群體。
全產業鏈的配套環境
以制造業立身的東莞,幾乎形成了制造業全產業鏈的聚集優勢,完善的產業配套環境,成為東莞吸引機器人企業落戶的核心競爭力
除了松山湖景色頗佳的水域環境,陶師正和他的團隊選擇在東莞創業,更看重的是東莞完善的制造業產業鏈配套環境。在東莞,從船外機制造所需的外部塑料片到內部的電機零部件,幾乎都能在本土找到供應商,而在研發和生產的過程中,逸動科技的創業團隊還可以隨時與制造商溝通,調整技術和生產方案。
比如,逸動科技研發的第二代電動船外機,僅電機部分的零部件就與10多家東莞企業相關聯。由于電動船外機對產品工藝的精細度要求極高,與電機相關的鋼絲、磁鐵、粘膠、密封圈等零部件,以及壓殼、繞線、焊接、組裝、注塑等步驟,創業團隊都需要找不同的企業購買或定制。
陶師正說,他起初擔心由于研發產品的定制數量不多,企業不愿意接活。后來發現,東莞各個鎮街不僅有各種原材料的供應商,還有不少中小企業愿意接單生產,一些企業甚至還在產品工藝方面提出不錯的建議。
以制造業立身的東莞經過多年積蘊,幾乎形成了制造業全產業鏈的聚集優勢。完善的產業配套環境,成為東莞吸引機器人企業落戶的核心競爭力,而傳統制造業對技術革新的龐大市場需求,也成為推動機器人產業迅速成長的關鍵要素。
東莞市機器人產業協會會長蔣仕龍說,雖然目前東莞機器人產業規模整體不大,但在市場應用方面,發達的制造業是東莞發展機器人產業最為得天獨厚的優勢,為相關產業在較短時間內實現規模化爆發式發展提供了可能。
“東莞的產業特點特別適合孕育一批機器人系統集成商。”蔣仕龍說,東莞幾乎每個鎮街都有自己的特色制造業,這為整個機器人的應用,特別是系統集成商的成長提供了很好的土壤和基礎。
陶師正的同門師姐石金博于2011年在松山湖創辦了李群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其瞄向的應用市場之一正是東莞乃至珠三角地區龐大的食品行業。
16日下午,記者參觀李群自動化的研發車間時,一套用于月餅分揀、檢測和包裝的機器人生產線剛剛組裝成型。長長的傳送帶將多個并聯快速抓取機器人、視覺檢測儀器等設備串聯在一起。傳送帶啟動,并聯機器人的支臂高速揮動,將輸送而至的月餅一一分揀至包裝盒中。裝滿月餅的包裝盒在傳送帶上繼續移動,在一個節點上,視覺檢測儀器將檢查包裝盒是否漏裝、錯裝月餅。在傳送帶的終端,檢測合格的整盒月餅,被機器人裝入了精美的外包裝袋,涵蓋50多個技術環節的生產流程到此結束。
這套完整的機器人生產線,是李群自動化為廣州酒家提供的機器人自動化整體解決方案。整個分揀、檢測和包裝的流程完全由機器自動完成,幾乎不需要人力直接參與。
石金博說,東莞食品行業聚集了華美、徐福記等一大批企業,初步估算該領域的產業工人有上百萬人,隨著人力成本的逐年上升,企業“機器換人”的需求將會進一步增大,而這也是李群自動化將迎來的龐大市場。
“機器換人”的技術支撐
出臺扶持政策、安排專項資金……近年來,東莞大力扶持和推動“機器換人”計劃,力爭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具有競爭力的工業機器人基地
不久前,東莞敏特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鐘啟祥驅車來到松山湖,拜訪東莞市拓荒牛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負責人。鐘啟祥的企業從事開關電源及低壓線性電源生產,他此行的目的是采購智能化數控自動切割機,解決傳統切割工藝費時費力的問題。
他向拓荒牛的技術人員說明來意和技術要求,“要把標簽樣品按照不規則形狀切割出來,而且不能切到標簽背后的貼紙。”鐘啟祥帶來了樣品,標簽貼紙的厚度很薄,要求切割精度控制在0.08毫米以內。
拓荒牛的技術人員拿過樣品,在一臺數控切割機上調試一番,10分鐘后,切刀按照電腦發出的指令,精準地將標簽切割出來。這讓鐘啟祥大開眼界,以往,他的企業采取傳統切割工藝,每設計1個標簽,就要按照標簽形狀特制1個刀模,光等刀模成型就要耗費1天。
“漂亮!我帶一臺回去試一試。”鐘啟祥說,如果試驗效果好,他不僅要下單采購,還將考慮在其他生產環節也使用智能制造設備,全面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
在東莞,與鐘啟祥有著同樣轉型緊迫感的企業經營者已不在少數。事實上,隨著轉型升級的逐步深入,東莞傳統產業“機器換人”的需求量已經十分龐大。東莞市委書記徐建華在今年初表示,該市已有六成工業企業開展了“機器換人”。
隨著全球經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中國制造業過去30多年高速發展所依賴的人口紅利正在快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近些年來不斷提升的用工成本和制造成本。面對這一形勢,經歷傳統“三來一補”加工貿易轉型的東莞制造企業,都在謀求加速轉型升級的步伐。在此過程之中,東莞在機器人產業上的提前布局與快速成長,為莞企提供了亟需的技術支持。
在傳統與新興產業相互融合促進的背后,是東莞近年來對于智能制造產業與“機器換人”計劃的大力扶持與推動。
2014年以來,東莞出臺多項扶持政策,將發展工業機器人產業、推廣機器人應用作為發展實體經濟的重點工作之一,并提出要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工業機器人產業基地和智能制造示范城市。從去年開始,東莞將連續三年安排資金用于“機器換人”。
作為廣東省10大智能制造示范基地之一,松山湖在機器人產業布局上已是先行一步,其通過創新創業文化吸引優質人才及企業進駐,進而依靠全產業鏈的集聚效應,推進制造業企業強化集成創新。目前,松山湖已有機器人及智能裝備企業50余家,初步形成以機器人系統集成商、核心零部件企業和智能裝備企業為主體的機器人產業集群。
松山湖科技教育局局長鄧國軍表示,園區還將吸引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將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技術產業化,并整合零部件、國內外一流的風投資本等各類資源,集成東莞內源制造的機器人,為東莞和廣東實施“機器換人”計劃提供技術支撐。
對話
“企業能做的將會超過我們的想象”
對于松山湖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松山湖科技教育局局長鄧國軍建議,要堅持以創業為主線,以企業為主體。
問:松山湖機器人產業近幾年發展迅速,吸引了許多創業企業入駐,除了東莞完善的產業配套環境之外,松山湖還有哪些獨特優勢?
鄧國軍:一個創業團隊選擇在哪里創業發展,關鍵還是看企業所選擇的發展環境,在這方面,松山湖符合眾多創業者的理想追求。
松山湖坐落于廣深港黃金走廊腹地,南臨香港、深圳,北靠廣州,前往廣深港三大機場的車程均在2個小時以內。優美的自然環境也是眾多創業者初到松山湖的共同美好印象。
比自然環境更加吸引的是這里的機器人創新創業氛圍。前期精心的招商選資和孵化培育,讓松山湖云集了包括李群自動化、固高科技等一大批擁有機器人核心零部件自主創新技術的企業。
問:松山湖在發展機器人產業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和困難?
鄧國軍:一是缺少產業組織者和行業龍頭企業。目前,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內能視為產業組織者的較少,像李澤湘教授這樣的產業領軍人物還太少。松山湖目前機器人產業規模以上企業不到10家,相關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創新能力和市場占有能力較弱,還沒有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能夠引領產業發展的機器人上市公司。
二是平臺資源聚集不足、產業配套能力尚待提高。松山湖機器人產業配套體系中,處于產業鏈上游的關鍵部件研發生產型企業總體規模小,關鍵零部件嚴重依靠進口;處于中游的整機裝備制造行業的整體實力不強,產品應用行業分散,沒有在本地形成規模效應;處于下游的本地系統集成商數量較少,已有集成商對行業應用工藝掌握還不充分。
問:您對東莞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有哪些建議?
鄧國軍:機器人產業發展要以創業為主線,以企業為主體。如果我們重復走招商引資的老路,招得最好也是一個組裝廠,不會有世界影響力的機器人民族品牌的出現。所以一定要尋找有世界一流潛質的機器人企業創業家,關心愛護他們,支持幫助他們。
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是高校院所的強項,除此以外,機器人產業組織、人才引進、技術攻關、產品研發、市場推廣、風險投資等各項工作都要以企業為主,企業已經做的超過了我們的想象,將來能做的也會超過我們的想象。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