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短板”究竟在哪?如何做大做強?“中國制造2025”是德國工業4.0計劃的翻版嗎?
中國工程院“制造強國戰略研究”咨詢項目一期總結暨二期啟動會21日在京召開。專家們表示,如果說一期研究是對中國制造進行“診斷”,那么二期旨在為中國制造實現跨越式發展開“藥方”。
大而不強
2013年,中國工程院會同工信部等啟動了“制造強國戰略研究”重大咨詢項目。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朱高峰擔任組長,5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專家參與。
“院士專家們歷時兩年的深入研究,形成了高質量的階段性成果,為由工信部牽頭制定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提供了重要支撐。”工信部副部長毛偉明說。
從“體量”上,中國已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大,不等于強。我們產量很大,但產品檔次不高。像高鐵、通訊設備這樣能進入世界前列的比重很小。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制造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仍有不小差距。核心技術薄弱、共性技術缺位。”朱高峰說。
例如,我國高端芯片80%依靠進口;生產一部178.96美元的蘋果手機,負責組裝的中國企業僅得6.5美元;我國自行研制的大型客機C919的全部發動機均靠進口。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伯虎看來,中國制造大而不強表現在六個方面。首先,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其次,尚處于價值鏈低端環節,產品附加值較低;部分產品質量差、檔次低、知名品牌少;產業結構不盡合理;能耗高,對環境污染大;企業信息化水平低。
“三步走”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新常態下經濟“轉方式、調結構”的主戰場。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
“項目組提出未來我國跨入制造業強國行列的‘三步走’戰略目標: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2035年,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的中等水平;2045年,制造業綜合實力邁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朱高峰說。
工程院21日發布的《制造業強國戰略研究綜合卷》根據制造強國特征,構建了制造業強國評價指標體系。按照這個指標體系分析,世界主要工業國家中,美國制造業遙遙領先,處于第一方陣;德國、日本處于第二方陣。中國、英國、法國、韓國處于第三方陣。
如何真正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中國制造2025”規劃已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即將正式發布。這一戰略規劃明確了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高端裝備創新五大重點工程,和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等十大重點領域。
“‘中國制造2025’以創新驅動為核心,以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智能制造-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攻方向。上述重點工程和十大領域是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抓手和重點突破口。”周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