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各主要經濟體紛紛將機器人產業納入國家戰略,以此作為保持和重獲制造業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
面對席卷全球的機器人產業浪潮,2011年,重慶市開始強力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如今,4年時間過去了,重慶市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已形成了產業鏈雛形,2014年產值達到近100億元。
多個項目投產產業鏈雛形已現
4月18日上午,永川區鳳凰湖工業園電子五小區。一棟新建的廠房內外一片忙碌,數名工人和技術人員正忙著從大卡車上卸載機器設備,組裝制造機器人的生產線。
這是深圳得瑞特控制技術有限公司在將工廠從深圳整體搬遷至重慶。“預計今年5月份,公司將全部完成搬遷工作并正式投產。”重慶市得瑞特控制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史偉透露。
此時,本土機器人企業——重慶社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社平科技)位于江津雙福新區的工廠,正在建設自動化立體倉儲系統。在工人們有條不紊的操作下,高層貨架、碼垛機械手等設備,正一件一件逐步“走”下生產線。
社平科技總經理鄧社平告訴記者,該公司的自動化立體倉儲系統于今年1月正式投產,年生產能力大約200套,每套價值100多萬元。
這僅僅是重慶市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穩步發展的一個縮影。據市經信委裝備處處長趙斌介紹,近年來,重慶市引進、培育了一批機器人和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的龍頭企業。目前全市機器人企業已達60多家,主要集聚在兩江新區、永川、大足、江津和璧山等地。其中,重慶廣數機器人、重慶華數機器人等公司的整機項目,山朕機器人、元譜機器人和社平科技等公司的20余個集成項目已建成投產;重慶固高科技、重慶羅博泰爾機器人、重慶施羅德機器人等公司的整機項目正逐步開工、投產。
與此同時,一批國家級及市級研發服務平臺和企業技術中心也已形成,其中包括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機器人檢測標定中心和智能制造裝備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心等。
據市經信委統計,2014年,全市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實現產值近100億元。預計到2015年,這一數字將達到150億元。
“可以說,經過4年時間的努力,重慶市已初步形成了集研發、整機制造、系統集成、零部件配套和應用服務于一體的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鏈雛形。”趙斌表示。
市區聯動搶占市場先機
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被視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近年來,全球主要經濟體紛紛將之納入國家戰略。其中以德國的“工業4.0”戰略規劃、美國的“先進制造業計劃”和英國的“工業2050戰略”最為搶眼。
面對席卷全球的機器人產業浪潮,重慶市早在2011年就將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列上了議事日程。當年3月,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應運而生,將機器人技術作為重要的研究方向。同時,還引進高級專家人才,成立了重慶市機器人專家組。
同年12月,重慶市組織舉辦了“機器人展覽暨產業對接洽談會”,明確提出要把重慶市打造成“機器人之都”的構想。
2013年10月,市政府發布了《關于推進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稱《意見》)。到2020年,形成完善的研發、檢測、制造體系,成為國內重要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機器人產業基地,全市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
在此前后,數個省市也相繼出臺了機器人發展規劃。其中,與重慶一道被業界稱為“機器人產業十大重鎮”的上海、天津、佛山、廣州和沈陽等城市,更是雄心勃勃。
群雄逐鹿之際,重慶市走出了獨特的路子。一是市經信委與兩江新區、永川、大足、璧山和江津等成立了聯合招商組開展全球招商,并建立了主要領導共同推進的協調保障機制,全力打造智能裝備產業聚集區;二是注重產業鏈協同發展、創新商業模式(組建融資租賃公司)、產學研合作和人才培養等多種舉措并用,以推動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的自主研發及應用普及。
“這種模式借鑒了筆電產業的成功經驗,但又有所不同,因為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涉及研發、制造、檢測、集成、零部件配套和應用服務等全產業鏈。”趙斌介紹說。
重慶市機器人專家組牽頭人何國田認為,重慶市機器人產業幾乎由零起步,這種模式有利于快速形成產業鏈和規模生產能力,搶占市場先機。
綜合優勢明顯發展前景樂觀
伴隨著制造業人工成本不斷攀升、機器人價格因技術越來越成熟而逐年下降,近年來,企業對機器人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
據波士頓咨詢集團(BCG)、麥肯錫等研究機構的報告,2013年,我國國內市場的工業機器人銷量為全球第一,達到3.6萬余臺,占全球銷量的近五分之一。預計未來幾年內,國內機器人市場銷售規模的年均增幅將超過30%,2020年將達到3萬億元。
重慶市機器人市場的銷售情況更是樂觀。市經信委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重慶市機器人市場銷量超過2200臺,成為全國機器人需求第一的城市。2014年,這一銷量同比增長約36%,達到3000臺左右,預計在全國的占比將繼續領先。
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在我國,制造業是使用機器人的絕對主力軍,其中尤以汽摩、電子行業的使用量最多。“而在重慶市,汽摩和電子信息行業產能在全國均名列前茅,并有眾多的化工、醫藥等行業的制造企業,這必將在本土催生巨大的機器人使用需求。”在重慶市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產業發展聯盟秘書長魏東看來,這是重慶市發展機器人產業最大的優勢。再加上直轄市體制、內陸開放高地、保稅港區、長江黃金水道和“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等政策、物流優勢,重慶市發展機器人產業的綜合優勢就更為明顯。
關鍵技術缺乏企業僅能賺取薄利
不過眼下,重慶市機器人產業卻面臨著一個嚴重的發展瓶頸。“那就是,在關鍵核心技術方面未取得實質性突破。”何國田說,這個瓶頸如果打不通,將阻礙機器人產業做大做強。
據了解,機器人核心零部件主要包括電控系統、伺服電機和減速機。與之對應的三大關鍵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日本帝人、日本發那科、日本安川、德國kuka和瑞士abb等少數國外機器人企業手中。
“受此影響,我國機器人市場約90%的份額被國外機器人企業占據,95%以上的國內機器人企業則只能做系統集成。”何國田告訴記者,我國機器人產業整體上還處在做系統集成的相對低端的階段,重慶市也不例外。
由于缺少關鍵核心技術,企業在價格、訂單數量等方面一直受制于國外上游企業,生存能力不強。
鄧社平透露,目前社平科技做系統集成僅能賺取10%左右的毛利,大部分利潤則被國外上游企業賺走了。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
何國田認為,研發能力薄弱是最主要的原因。據其介紹,目前重慶市雖有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重慶大學和重慶郵電大學等幾家研究機構、高校在做機器人技術研發,但卻存在高端研發人才緊缺、研發力量分散的問題。
另一個原因在于研發成果的產業化應用渠道不暢。
2014年12月,不甘心只賺薄利的社平科技成功研發出了一款四軸搬運機器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控系統,鄧社平曾樂觀地預計,公司的經營利潤將因此至少提升二三倍。
然而3個月過去了,由于得不到用戶信任,這款機器人卻備受冷落,打不開市場。
“其實,用戶不信任國產機器人是一種普遍現象。”何國田稱,這是因為,一直以來國產機器人在精度、可靠性和穩定性等方面都難以與進口機器人匹敵。
如何扭轉這種局面?
何國田建議,可由政府牽頭組建機器人技術研究院,專門培養高端研發人才,并將目前分散的研發力量整合進去。在此基礎上,再成立一個技術攻關小組,全力攻克機器人關鍵核心技術。“此外,政府還可通過財稅激勵政策等措施,激勵企業使用本土機器人,以解決研發成果產業化應用渠道不暢的難題。”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