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4.0”、“中國制造2025”等概念的推動下,中國機器人行業可謂風頭正勁。你覺得機器人是什么樣的?機器人產業和機器人應用產業在惠州能否形成規模?
機器人長啥樣?
●受訪市民
機器人長得類似人類
“你覺得機器人是什么樣的?”
“具備人的形狀,可以模仿人的部分功能,可以做一些人類覺得困難的事情,讓人的雙手得到解放。”
“你看過電影《機器人總動員》嗎?片中人類因為貪心和懶惰產生太多垃圾,機器人則負責清理垃圾,它有感覺,有快樂、悲傷,還有愛。”
“由動力系統推動,機械化的‘類人’。”
……
接受采訪的多數市民認為機器人就是長得像人類的自動控制機器。
●專業人員
三軸以上無人搬運車
不過,接受記者采訪的多位專業人員對機器人的理解不太一樣。
“從狹義上講,真正的機器人就是一個‘人’,擁有類比于人的視覺系統、感官系統等,能充分體現柔性智能工業自動化,而不是純粹的機器人手臂。”惠州首家進入資本市場的機器人概念企業———市三協精密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王偉說,“但從廣義上講,凡是可以代替人一部分工作的機械設備,都屬于機器人,這樣的機器人類似于工業自動化設備,這也是目前在我國提得較多的機器人概念,比如‘機械手’在很多時候被列入機器人的范疇。可以這么理解,以前是把人當機器用,現在是把機器當人用。”
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3月,省經信委和省財政廳下發《關于組織申報2015年省級企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設備更新(機器人應用)專題項目的通知》,對“機器人”定義有所界定。
“文件所稱機器人是指在工業自動化中使用的固定式或移動式,具有三軸或三軸以上可重復編程、多用途的自動控制操作機及工廠用AGV機器人。”該負責人介紹,AGV機器人即裝備自動導引裝置,能夠沿規定的導引路徑行駛,不需要駕駛員的“無人搬運車”。
●記者探訪
長相很普通干活很賣力
記者在TCL海外電子(惠州)有限公司的彩電整機制造車間看到,一臺臺電視機在流水線上實現半自動化裝配、測試,在包裝上則實現全自動化。
“你看,我們在包裝環節使用的設備,要翻轉電視機進行包裝,達到了三軸、可重復編程等標準,就屬于機器人范疇了。”公司自動化部經理李云說。市德賽西威汽車電子有限公司剛剛引進3臺工業機器人。“只有仿真機器人才會做成人形的,而工業機器人別看長相普通,干活還是很賣力的,比人工效率高多了。”公司技術總監劉朝輝說。
機器人有啥好?
●伊利乳業
成品碼垛全由機械人完成
記者在位于仲愷區東江產業園的廣東伊利乳業有限責任公司看到,其超高溫滅菌奶、酸奶采用全自動控制系統,前處理實施中央電腦集中自動控制,同時擁有8條世界最先進的A3利樂灌裝設備及10條酸奶灌裝設備,每條A3設備每小時出產2.4萬包,共計6噸滅菌奶。
“要是用人力搬運牛奶,天啊,那得要多少工人?”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其成品碼垛作業全部由被稱為“碼垛機器人”的機械手完成,每個機器人的工作效率相當于60名熟練工人。
●華陽光電
機器人取代工人效率增6倍
“僅這條LED生產線通過‘機器人取代工人’,生產效率提高600%左右,直接人工減少75%。”在市華陽光電技術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去年8月,華陽光電正式啟用LED全自動化生產線,從燈具零配件的自動上料、自動剪線、自動安裝燈頭,到自動翻轉、自動焊錫、自動測試等工序,全部由機器人完成。
“未啟用機器人之前,一條生產線要16名工人作業,每天生產3000件左右;啟用之后,一條生產線只需4名工人作業,每天能生產2.1萬多件,最高能生產2.4萬件。”該負責人說。
而在LED的智能制造上,華陽集團是“吃螃蟹者”之一。去年12月,惠州華陽通用電子有限公司以“德國工業4.0”或“美國智慧工廠”為藍本,投入1億元建“華陽智慧工廠”項目,打造全球一流的車載電子產品自動化生產基地。
根據華陽集團計劃,今年將制定相關措施,加大技改投入,繼續引進機器人,同時加快推廣三維平臺,逐步推進智慧倉儲,推進信息化與智能生產融合,極力打造“智能生產”平臺。
●TCL通訊
機器換人3年投資超千萬
去年第二季度起,TCL通訊公司投用了200臺集機器視覺、音頻測試、射頻測試、運動控制、信號傳感等技術于一體的全自動MMI(人機交互)測試設備,用于手機產品質量控制檢測。
“以前一條30人的組裝線上,有10人要不停地開機測試功能,工作枯燥,光、聲等項目檢測是否合格也帶有員工的主觀性。雖然全自動MMI測試設備的研發耗時3年,投資超過千萬元,但現在每條組裝線只需4人,能更輕松、精準地得到客觀的檢測結果。”TCL通訊惠州全球制造中心工業化總監戴序介紹,目前TCL通訊生產線上還投用了43臺自動螺絲機、30臺自動掃描稱重機。
為何使用,有何障礙?
●市場倒逼
使用機器人降低生產成本
為什么越來越多企業選擇機器人?招工難、留人難、生產工藝越來越高等因素推動機器人應用產業迎來“井噴”之勢。
仲愷高新區委副書記、東江產業園管委會主任盧偉航認為,使用機器人不僅解決了一些高危、重負崗位招工難的問題,更直接降低了生產成本。
市經信局負責人告訴記者,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有一些自動化設備制造商找上門,向企業推介機器人。但那時工價便宜,使用機器人的迫切性不強,“現在原材料價格、租金、人工成本都在漲,其他的省不掉,但是人工可以通過機器人來節省,所以越來越多的機器人進入惠州制造業。”
惠州時代伯樂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發布的《2014年度機器人行業分析報告》指出,全球化、人口老齡化和高技能人才短缺、產品生產周期縮短、健康和安全條例實施、薪資水平不斷提高、客戶定制等,都是機器人產業行業增長的重要驅動因素。時代伯樂公司投資總監張耀坦言,很多企業正是在這些壓力倒逼下,無奈走上應用機器人的自動化之路。
●中小企業
投入巨大導致“望而生畏”
“對企業使用機器人的理解,我覺得用‘機器換人’這一概念最恰當,都屬于技術改造范疇。”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起,“機器換人”在惠州制造業尤其是大型制造企業中開始廣泛應用。
記者了解到,目前機器人的使用已滲透到家電、汽配、電子信息、食品等諸多行業,并給這些行業帶來了深刻變革。如果說,過去企業使用機器人等自動化機械設備的主要障礙在于行業認知和接受度,那么,現在最大的障礙則是資金。
巨大的投入令許多中小企業“望而生畏”。去年,市經信局對我市主營業務收入5000萬元以上的1031家工業企業進行了技術改造第一輪摸查。結果顯示,僅有200多家企業表示在未來3年有技術改造意向,參與意愿低。
“現有企業內生動力較弱,技術改造創新意識還不強。”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說,我市將深入推進“機器換人”工作,推廣使用工業機器人,不斷提升裝備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安全生產率。
●機器人
在工業自動化中使用的固定式或移動式,具有三軸或三軸以上可重復編程、多用途的自動控制操作機及工廠用AGV機器人,AGV機器人即裝備自動導引裝置,能夠沿規定的導引路徑行駛,不需要駕駛員的“無人搬運車”
●驅動因素
全球化、人口老齡化和高技能人才短缺、產品生產周期縮短、健康和安全條例實施、薪資水平不斷提高、客戶定制等
企業聲音
●伊利:要是用人力搬運牛奶,天啊,那得要多少工人?成品碼垛作業全部由被稱為“碼垛機器人”的機械手完成,每個機器人的工作效率相當于60名熟練工人。
●華陽:未啟用機器人之前,一條生產線要16名工人作業,每天生產3000件左右;啟用之后,一條生產線只需4名工人作業,每天能生產2.1萬多件,最高能生產2.4萬件。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