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暢銷書作家兼企業家MartinFord出了一本新書《機器人的崛起》(RiseofRobots),其中提及了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將會很快將會成為社會經濟的主力軍。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估計,未來20年機器人將取代美國47%的工作崗位。雖然這一數字有待商榷,但就算是打個折,一半23%的工作崗位被機器人“奪走”也該引起人們的重視了。
在此,不妨讓我們看看MartinFord在接受連線雜志采訪時,對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有何看法吧。
有人說,你關于未來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會造成人類失業的觀點,其實并沒有做過調研,也不合邏輯。為何你會如此確信這一狀況呢?
我看技術會更超前一些,計算機、機器人、算法,這些技術最終肯定會取代那些日常重復性工作。這是機器學習的本質,哪些類型的工作最終會被取代?實際上,許多不同技能水平的工作都屬于這一類型,不僅僅關乎那些技術水平較低的工作,一些“高大上”的工作一樣有可能被機器人取代,不管你有大學學位,專業技術,甚至是律師都有可能被替代,或許只有時間問題而已。
關于這個問題,現在的爭論還比較多,有些經濟學家認為我的觀點不對,有人認為全球化化,沒有工會以及沒有最低工資制度才是問題的原因。但我傾向于認為,技術會帶來更大的問題,特別是長遠來看。
我認為這樣的爭論會越來越少,因為我的觀點肯定會變成現實,在問題出現之前,我們必要要弄清楚自己究竟該做什么。
你是依賴于一些非常激進的、不現實的假設嗎?
那些持懷疑態度的人喜歡回顧歷史。的確,經濟總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展,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農業。在19世紀八十年代,美國八成勞動力都是農民,但如今這一比例只有2%。顯然,機械化并沒有破壞經濟,反而讓經濟變得更好,相對于收入而言,現在的食品價格越來越便宜,這也讓人們可以把錢消費在其他領域,繼而為其他行業領域帶來了工作機會。所以,不少對我觀點持懷疑態度的人認為,類似的事情會再次發生。
但農業革命的技術無法用在其它行業,你不可能用農業機械做個漢堡出來。可信息技術是完全不同的,它是一種更加廣泛的通用技術,下崗的工人沒有新行業可去。
有很多新行業,比如納米技術和合成生物學技術,但這些行業根本無法創造出更多新的就業機會,他們會使用很多技術,包括大型計算中心,實現高度自動化。
在高度自動化的經濟生活中,有事業心的年輕人該如何選擇自己的生活和事業呢?
我提出的解決方案是,有保證收入并鼓勵教育。我不希望人們在高中時就說,“就算我現在不學習而是直接去工作,和那些學有所成的人做的工作也差不多。”
我相信,有保證收入會讓更多人去創業,如今很多人喜歡創業,但要達到中產階級收入會很難。如果有不錯的最低收入,這樣就可以激勵更多人做其他事情。
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芝加哥大學的一名經濟學家研究汽車事故時發現的,名叫佩爾茲曼效應。這一效應指出,給汽車引入更多安全功能,比如安全帶,車禍數卻不會下降。因為有了更好的保障機制后,更多人愿意冒風險。這種情況應該也適用于經濟方面。
有人會說,有了最低收入保障會造成更多人變懶,破壞經濟。我認為,較好的最低收入保障反而會推動產生更多創業者,更多人愿意承擔風險。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