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實現制造業升級。其中提及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十大領域。
“從公布的十大領域看,其中有八大領域涉及到裝備制造業,足以說明國家對提升裝備制造業的決心。”何波認為,《中國制造2025》是國家推動出臺,這將有利于引導社會投資傾向轉移到這十大領域;其次,后續配套的相關政策也會跟進出臺,比如財稅政策等。而輿論導向的傾斜,也勢必會引起更多的關注。因而,對于相關的行業來說,都蘊含著巨大的機遇。
然而,何波認為,人是一切生產制造活動的主體,未來競爭核心也將是人才之爭。在《中國制造2025》真正開始運作之前,相關領域內的企業對于人才的培訓教育將會越來越重視,這就勢必要求培訓教育業先行發展。“過去,具有初中學歷就可以從事制造業的操作作業,如果現在按照中國制造2025這樣一個目標的要求,顯然需要具有更高技能、更專業、更職業化的勞動力,這不僅對我們現存勞動力整個水平的提升是一個挑戰,而且對未來勞動力的整體水平提升的教育培訓行業也是更大的挑戰,同時,這也是一個發展和升級的好機遇。”何波表示。
此外,歷史的借鑒意義也不容忽視。何波表示,過去,國家也曾發布過一些新戰略新規劃,各地方都進行了積極響應。不過很多都是類似戰略,導致一窩蜂的盲進,造成產能過剩等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