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造站在巨大風口,被看作“用三個10年完成中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的第一個十年路線圖也已出爐。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實現制造業升級。會議強調要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等十大領域。
分析認為,升級版的“中國制造2025”為我國制造業的轉型發展提供了一個明確的發展目標,而工業互聯網是新一輪工業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一個重點發展領域,其核心便是物聯網。在工業互聯網的投資需求下,物聯網有望步入快速發展期。但需要強調,“中國制造”意味著不能完全“拿來主義”,因此在發展中仍需攻克標準和核心技術關,保障信息安全,要將低成本優勢轉變為優質高效的競爭優勢,加快向創新驅動轉變。
中國制造明確新興發展路線圖
當前在世界范圍內,“工業4.0”概念使德國再次成為工業制造領域的焦點,一場輻射全球的新的數字化產業革命正在進行。在此背景下,中國制造更要加快轉型升級,國內備受熱議的“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戰略發布正當其時。
政策紅利不斷加碼中國制造轉型升級。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25日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制造2025》,強調要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以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推進十大領域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打造中國制造業升級版。隨后,國務院新聞辦透露,中國將成立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制定“1+X”的實施方案和規劃體系。此前,工信部已公布《關于開展2015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的通知》,提出2015年啟動超過30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2017年擴大范圍,在全國推廣有效的經驗和模式。
此次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鎖定十大領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此前出臺的“振興經濟重大舉措”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則包含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兩相比較,新的路線圖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更加強化工業基礎能力,以推進智能制造、綠色制造。首都經貿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及認為,這十大領域基本屬于高新科技產業與現代制造業的融合,通過對十大領域的界定,為我國現代工業的現代化、科技化指明了道路,也為優化產業結構升級指明了方向,意味著我國將告別重化工工業為特征的國民經濟結構,向高端、節能、環保、高科技方向邁進。
按照三步走的戰略,“中國制造2025”是“三步走”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工業轉型升級進一步明確靶心,十大領域成為新興發展路線圖下新的風口,有助于“中國制造”在國際競爭中搶占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