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認為可再生能源不但會改變世界能源市場,而且將改變世界經濟和地緣政治。然而,單憑風能與太陽能發電還無法滿足全球能源消費量。這兩種能源的發展受限于自身的物理性質,因此要實現其真正潛能,還需要利用其它技術。
提高與其它國家的互通互聯是一種相對簡單的解決辦法,但在政府越來越專注能源安全的當下,這種途徑受到很大限制。利用智能電網及設備更有效地管理需求也是一種解決方法。然而,最具革命性最有發展潛能的是電力存儲技術。
英國公共政策研究所的吉米·奧爾德里奇指出:“這是在能源方面最最令人興奮的領域,它正在徹底改變我們與電網的互動方式。”
巨大的顛覆
顯而易見的是,電力存儲可以從各個方面對全球范圍的居民和企業提供幫助。
以發展中國家為例,停電帶來的不僅是事故,更有可能造成災難。
2008年,南非停電造成該國最大的金礦和鈾礦關閉,全球范圍內大宗商品價格因此而上漲,更何況其給數百萬民眾生活帶來巨大困難。當地電網的發展現狀也阻礙了來自國外的投資。事實上,在世界許多地方,停電事故已司空見慣。
電力存儲不僅可以在停電時提供備用電源,還可以協助電網在正常而不是峰值情況下運行,其首選會減少停電的發生。為此,波多黎各對所有新建的可再生能源設施設定了30%的電力存儲要求。
據美國政府估計,2003年至2012年之間發生的數百起停電事故造成了美國高達每年7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如今,在美國各州有幾十個儲電系統正在運行,加州將電力存儲目標值設定為130萬千瓦,這更有助于實現該州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目標。
此外,英國已經建成了首個電網級的儲電系統,意大利、匈牙利和沙特等國也將仿效英國。
對于沒有與國家級電網連接的孤立生活區,電力存儲更加顯現出其難以估量的價值,尤其是在島嶼地區。有了這種技術,人們不需要額外添加柴油發電設施就可以享受不間斷的電力供應。
個人電力模式
電力存儲的發展才剛剛起步。當可再生能源與電力存儲技術相結合后,便開辟出生活區和個人電力自給自足的誘人前景——用太陽能電池板或風機發電,用蓄電池儲電,居民家庭可以大幅度降低對電網的依賴。
目前,大規模采用儲電技術的成本還太高,但居民儲電技術解決方案已經在市場上出現,例如英國Moixa公司開發的儲電技術。德國政府甚至每年設立5000萬歐元的補助金,專門幫助居民購買儲電電池。2003年5月以來,已有約5500位德國人得到了補助,平均每人3200歐元,可見這種需求一直在增長。
德國環境咨詢委員會的朱麗婭·赫丁表示,造價仍然是最大的障礙。她說:“目前,購買儲電設備更多是一種基于感情所做出的決定,而不是出于經濟原因,盡管人們喜歡能源自給自足這個想法。也許在未來,儲電技術會改變整個游戲規則,但現在還不到時候。”
EY咨詢公司的本·沃倫表示,技術的進步會讓造價變得更低,就好像太陽能發電板的成本比5年前已下降了80%。“儲電市場看上去就跟當年的光伏太陽能市場一樣。”他說,在未來3到5年,電力儲存成本將大大降低,相信這個速度也將很快。實際預測表明,在未來5到7年,儲能市場的規模將達到300億到4000億美元。
西班牙ElHierro公司正在使用一種水電儲能技術來實現可再生能源的自給自足。這對消費者、大型電力公司以及電網運行商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消費者可以在電價較低時從電網購電,而在電價升高后使用自己的電力。這種做法有助于平衡需求并減少對電力系統的壓力。
但是,“很快地也會發展為對電網電力需求大幅減少的地步。”奧爾德里奇說。這就提出了誰將為電網維護掏錢的重要問題,起始階段至少是更為富裕的消費者可以用得起可再生能源和儲電設備,讓那些用不起這些設備的人支付電網維護費用。
電力變革
這種徹底脫離集中發電的轉移會讓發電公司遭受最嚴重地打擊。正如S&C電力公司的安德魯·瓊斯所說的那樣:“根本無法與沒有燃料成本的人競爭。”
巴萊克銀行的研究估計,到2018年,美國有20%的電力用戶可以從太陽能和儲電設施得到電力,價格與從電網供電的價格一樣。該研究結論是:“在電力行業100多年的歷史上,電網供電從來還沒有過成本上可以與之競爭的替代品。我們認為在未來10年來太陽能電力加上儲電技術可能重新構筑電力行業的組織及監管構架。”
專家們說,隨著儲電技術及設施進一步發展,對集中發電與配電的需求將出現下降。結果,巴萊克銀行調低了所有美國公司的信用評級。
事實上,這種威脅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花旗銀行估計,“按照現有的形式”發達國家的電力公司的市場會縮減超過50%。有些電力企業已注意到這一點。2014年底,德國電力巨頭E.On公司老板宣布,該公司正在退出化石燃料和核電業務,轉而集中發展可再生能源,并宣布電力公司傳統的經營模式已“分崩離析”。
沃倫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電力服務企業曾經的客戶能夠生產和儲存自己的電力,電力公司一覺醒來就會發現:“集中發電與配電已喪失未來”。當然,最終受惠的是消費者。
Imergy電力系統公司的比爾·沃特金斯指出,電力存儲技術為“能源民主化”鋪平了道路,在該體制下消費者不再受大型電力公司的束縛,能夠生產自己使用的電力,而除了設備成本外,這種電力實際上是免費的。
假如真有這樣一天,大型發電企業與國家電網也不會一夜之間便消失,但是,許多個人與生活區都將有權自己選擇如何供電。業內肯定有人對這種大膽的設想表示懷疑,但未雨綢繆并不是壞事。
更多資訊請關注新能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