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該規劃被稱為中國版工業4.0規劃,其中智能制造占據重要位置。昨日A股市場上,機器人概念股再次大漲,截至收盤,多只股票強勢封漲停,而整個板塊全天漲幅也位居A股漲幅榜第一。
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制造業展會——深圳機械展即將于本月30日開幕。會展向來是行業的風向標,而本次展會將聚焦智能化及機器人的應用技術展示。聯想、創維等大型企業近兩年也加速以機器人代替人工進行產業升級,給整個行業帶來新需求。這種升級在記者采訪過程中被多名業內人士認為會給藍領工人社會地位的提升帶來契機。雖然機器人板塊持續大熱,不過“冷思考”更值得重視。就深圳而言,多名業內人士認為,包括深圳在內中國機器人產業的優勢在于做技術應用,而不是盲目上馬直接生產機器人。
本屆機械展1200家企業參展
今年的深圳機械展,展覽面積將超過11萬平方米,現場將有超過1200家海內外的企業參展,超過3600臺精密加工設備和逾萬種產品。
智能化接受度藍領工人越來越認可
作為世界“制造中心”之一,廣東省珠三角地區具有技術開發、精密加工等完善的制造業配套能力,形成了集群產業優勢。機器人代替人工的風潮越演越烈,而這給一線工人思想和心態上帶來的改變是五味雜陳的。“在機器人代替人工的過程中,整個制造業在發生變化,而隨之而來的是制造業人員的思維也發生了變化。”深圳眾為興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逸表示。
眾為興是深圳最早一批自主研制工業機器人的企業,擁有與機器人相關的各項核心專利、版權近30項。曾逸告訴記者,其實在機器人進入生產線的過程中,一線工人的認識也有一個轉換過程,“曾經賣機器人到中山一家杯具企業,工人們認為機器人是來搶飯碗的,非常不滿。而后來在使用過程中,發現機器人可以協助他們改變工作內容,危險的活也不用自己來操作,表示了支持”。
不過,越來越令機械制造行業老總們擔憂的是,這個行業對于年輕人才的吸引力越來越差。深圳機械展的總經理姚紀廣認為,未來藍領工人的地位將大幅提升,而契機就來自于產業的智能化升級。“在企業的加工手段和技術運用調整之后,藍領工人需掌握的技術不再是簡單操作,而要進行生產線管理指揮等多方面技能,地位學識會得到改變。只有制造業工人越來越被社會所尊重,社會地位有大幅改觀,中國才有希望成為制造業的強國。”姚紀廣說。
姚紀廣表示,今年的機械展將引進英國的超級機器人泰坦來表演,吸引更多年輕人來理解關注智能化技術。
智能化改造大企業不缺錢缺對接方案
近兩三年,越來越多企業加快了生產設備智能化升級的步伐。從2014年末開始至今年1月,主辦方組織機器人、系統集成商和參與項目的制造企業,分別前往海爾冰箱、創維電視、美芝壓縮機、聯想電腦、比亞迪、富士康等企業進行參觀考察,實現制造企業與機器人、自動化服務商的有效對接。
“其實這些企業大部分環節還是非常傳統的,認識到智能化設備升級轉型,也是近2~3年的事。”姚紀廣介紹說,“以聯想為例,聯想集團下了強制指令,今年減少多少勞動力,機器人部門壓力很大,希望盡可能多的機器人加入進來。”姚紀廣表示,“因為都是大型企業,他們在機械智能改造上不缺錢,目前所缺的是,在從人力勞動向智能自動化轉變過程中所對接的方案”。
據介紹,本屆展會上,這些企業將在專區向觀眾和參展商發布需求,如果會展現場對接不是很理想,會展方仍會跟進。
記者了解到,為適應這種需求,今年展會的亮點將是整體化的智能化系統亮相。
姚紀廣介紹,今后要進行制造技術和生產的展示,生產線的展示。在記者采訪過程中,機械展的多家參展企業也表示,現在的展會不僅僅是賣機器了,而是提供集成方案,幫助這些制造企業如何將機器用好。
智能化應用提供“最強大腦”是國內企業優勢
目前行業中生意做得最旺的是對智能設備進行專業性的技術應用,“近兩年,制造行業自身成立的公司大幅下降,但是成立最快的是技術運用企業。大量華為等企業的年輕人出來創業。”姚紀廣介紹。
在他看來,從制造業來說,創業機會是在增加,這個行業的機會大量存在于智能化技術的應用以及相關服務產業,“例如如何讓一個機器人去做好一個錢包,這是年輕人的機會。”
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熊清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目前的機器人制造是有短板的,最關鍵是涉及到一些基礎技術的突破。他舉例說,減速機在國內機器人的生產成本中占到45%,而日本機器人制造中僅占到25%,因此國內機器人制造從成本來說優勢不大。
他認為,目前國內機器人行業最有優勢的應該是在做應用方面,“深圳是國內做機器人控制系統做得不錯的。”他介紹,目前將工人從一些危險的生產環境中解放出來,機器人在這方面非常有前景,“例如生產衛生潔具企業的,經常性清洗會對女性生育問題有影響,這時可以讓機器人去做。對進行人工的拋光打磨,會導致工人有職業病,機器人可以將人從危險的環境中解放出來”。他認為,“為機器人提供‘超強大腦’,進行運動控制的智能化解決方案,使得其可操作能力更強。”
曾逸說,有一些企業對于機器人應用非常熟悉,現在也轉到做機器人方面來了,但是也遇到瓶頸。
冷思考:機器人制造不要操之過急
雖然機器人板塊目前備受關注,但是業內人士認為仍需循序漸進,切勿因噎廢食。深圳市機械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黃少萍就表示,“深圳更適合做機器人技術的應用推廣,促進制造業提升。”在她看來,生產機器人行業門檻很高,需要相關大批量人才以及研發投入,還有一些液壓系統、傳感器等基礎性技術的突破,“不是說靠拿政府補貼就可以做起來”。
她認為深圳的制造業起步只有30年,因地制宜地鼓勵應用,目前應該多補貼應用機器人智能企業。
“國家目前在這塊大力給予資金資助,引導很多人進入機器人行業。但是很多人想的是獲取政府補貼,這并不利于行業發展。LED和太陽能產業就是前車之鑒。”大族激光副總裁陳燚也認同這樣的觀點,“機器人時代確實到來,但是要腳踏實地,不需要放衛星。”
他認為,應該先從機器人技術的應用做起,這是中國企業的優勢,“從應用做起,滿足客戶需求,高端引進進口,中低端的不需要引進設備。從量變到質變,引導整個行業發展。”
他說目前國內生產工業機器人很少能實際應用,全是虧本的,“只有從應用做起,根據用戶需求去做,提供應用服務,才是深圳的優勢。滿滿挑50斤的擔子,把肌肉鍛煉好了,才可以挑100斤的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