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的“出重拳”到今年的“鐵腕治理”,我們注意到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措辭嚴厲依舊。一方面彰顯中國政府在治理環境問題上“動真碰硬”、堅定走綠色發展道路的決心,另一方面也顯現我國環境保護工作形勢依然嚴峻。
此次報告也指出,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大力推進工業廢物和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我國節能環保市場潛力巨大,要把節能環保產業打造成新興的支柱產業。
作為傳統重工業的代表之一,建材行業在此形勢下,無疑肩負著歷史賦予的重任。這為建材工業貫徹科學發展觀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為行業提供了實現綠色發展的歷史性機遇。
可以預見,新常態下建材工業勢必迎來一場更猛烈的“綠色革命”。
“四化”促水泥綠色轉型
“徐院長您好,您怎么看待水泥行業的未來發展?”當記者在兩會上把這個問題拋給全國人大代表、水泥行業資深專家、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徐德龍時,他堅定地答道“這就是產能過剩的現實迫使我們進行轉型。”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繼續化解產能過剩,大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倡導綠色消費。十八大也曾提出要進行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智能化發展的“四化發展”,在徐德龍看來,這些理念正符合水泥行業未來要走的綠色發展之路。
他認為,雖然水泥是傳統材料,但也是年輕的材料,而且是不可或缺的材料。“我做了水泥的綠色度分析,其實水泥行業可以很‘綠色’,一旦循環發展可消納固體廢棄物,綠色度非常高。”徐德龍以水泥和鋼鐵之間如何循環發展為例向記者闡述了水泥的綠色化進程。
我國是鋼鐵和產煤大國,鋼鐵企業、煤炭企業在為國家創造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影響。礦渣、鋼渣、粉煤灰、煤矸石等堆積如山,這些礦渣等如果常年露天堆放,不僅要占用大量土地,而且還會因揚塵和其中的重金屬離子隨雨水等廢棄物浸出而對大氣、土壤和地下水系造成嚴重的污染。
研究發現,高爐礦渣不僅具備轉化為水泥的基本條件,而且因其所含成分的特殊性,經過適當的加工技術處理后,所形成的水泥更具有早期水化熱低、致密性高、耐久性好的優勢特點。也就是說,很多鋼渣可以來替代水泥熟料,進而生產出高品質的混凝土。
比如在煉鋼過程中,經過配料的調整,既可一邊生產出鋼鐵,又可同時生產出好渣,進而生產出好熟料。這樣一來,鋼鐵工業和水泥工業可以循環發展。
而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徐德龍認為,雖然水泥行業信息化應用不斷擴大,一些大企業水泥生產的自動化程度也很高,但是行業整體水平還是較低,數量眾多的中小水泥企業的信息化建設還處在起步階段。“目前可看到智能化是水泥工業發展不可抗拒的一步,水泥工業要用信息化來改造,做到生產過程智能化、管理過程智能化。”
在湖南代表團的小組討論會上,談到環境問題時,湖南云峰水泥公司總經理沈綠葉倡議大力推廣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
“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的適用范圍很廣,除了生活垃圾,工業廢棄物、危險廢棄物污泥都可以作為水泥窯協同處置的對象。目前在國內,水泥行業有1700多條新型干法生產線,其中在中心城市周邊的就有600多條。如果這些生產線可進行協同處置,那么就不需要再建更多垃圾焚燒廠,從而節省建設投資。”沈綠葉說道。
“新型城鎮化”帶來新契機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談到“協調推動經濟穩定增長和結構優化”時強調,要推進新型城鎮化取得新突破。堅持以人為核心,以解決“三個1億人”問題為著力點,發揮好城鎮化對現代化的支撐作用。
新型城鎮化建設依然是國家今后的重點戰略方向,是實現人口、經濟、資源和環境相協調的生態文明的城鎮化,必將直接推動綠色建筑、綠色建材的高速發展。這便是業內人士的共同看法。
在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山東金晶(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剛提交了一份關于發展綠色建筑的議案。他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強調新型城鎮化建設將有效拉動綠色建筑、綠色建材的發展。他希望與大家分享一個建筑節能方程式:30%×50%×70%=10.5%。意思是全社會能耗的30%是被建筑耗掉的,而建筑能耗的50%又是通過門窗流失的,采用低輻射鍍膜節能玻璃及相配套的窗框,可節約建筑采暖、制冷所需能源的70%。如果我國建筑若都能用上這一配套設施,可降低全社會能耗的10.5%。
“這個建筑方程式清楚地讓大家看到,大力推廣節能建筑所帶來的巨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王剛說道,“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要注意生態保護,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管理模式。這些理念都與綠色建筑的發展十分契合。”
欣喜的是,行業內已經出現了很多綠色建材的提供商。作為我國優質節能玻璃的行業領軍者,王剛與他的金晶團隊正在推行綠色節能鍍膜玻璃。比如開發出太陽能專用超白玻璃,自主研發了TCO玻璃,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太陽能產業的重要供應商等。
全國人大代表、三棵樹涂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洪杰也倡導“健康、綠色、自然”的理念,他告訴記者,企業要么“擁抱變革”,要么“被淘汰出局”。在涂料產業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三棵樹在行業內提出了“健康漆”概念,布局全國市場。
此外,新型城鎮化建設少不了整個城市的環保系統建設問題。在山東代表團的小組討論會上,濰坊金絲達集團董事長劉國田的身影引起了記者的注意。說到打造城鎮化建設,就不能不提劉國田創造的環保奇跡。劉國田告訴記者:“不要把城市垃圾看作垃圾隨便填埋,而應把他們看作原材料,看作有用的東西。”
具體怎么處理呢?劉國田向記者講述了他正在建造的一項新能源工程。“生活垃圾經收集后,由環衛局的車輛運送至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益項目生產車間,垃圾卸入垃圾儲料池后,經均勻布料后進行多級破碎、剝離、淘洗、分選。分選出的重物如陶瓷、剝離、砂石等經過清洗制成建材,而分選出的輕質物如塑料、化纖、橡膠等可用于制作再生塑料制品、木塑制品等。”
整個項目改變了過去傳統垃圾處理模式,不造成二次污染,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
可以看出,無論是綠色建材、綠色建筑的開發與應用,還是解決城市垃圾圍城問題,這些都是打造新型城鎮化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依法治國”喚行業政策標準
今年是依法治國實施元年,據統計,在今年的工作總體部署部分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總計用697字談及環保和節能減排,特別提到嚴格環境執法,“對偷排偷放者出重拳”,“對姑息縱容者嚴問責”,為近年來罕見。
對傳統建材工業來說,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一個突出要解決的問題是提高治污標準。報告提出,今年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減少2%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別減少3%左右和5%左右,均高于去年。
“一些主要污染物控制指標開始呈下降趨勢,但總量卻仍保持高位。”全國人大代表、環保部部長陳吉寧說。
高標準意味著嚴要求。“從深層次看,環境問題是產業結構的問題,我國以中低端制造業為主,能耗較高,因此環境治理也是產業升級、結構調整的過程,只有從根本上去調整,排放量才能從源頭上得到控制。”全國政協委員、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高吉喜說。
王剛也希望通過提高標準解決行業的綠色發展問題。“作為一位基層代表,我也連續多年呼吁政府出臺相關政府支持發展綠色建筑、發展節能玻璃。”在他看來,雖然我國已經制定國家建筑節能標準,但與發達國家標準數值還有很大差距。在目前正在推行的城鎮化進程中,如不大力建筑節能,就會不可持續,影響城鎮化進程。因此要發揮標準的倒逼機制和引導作用,建立行業標準聯盟,提高節能產品市場準入門檻,規范生產和消費市場。
此外,在政策導向方面,沈綠葉也認為建材行業應向國家呼吁,希望從頂層設計開始,自上而下要有政策支持。“比如制定余熱發電的排放指標補貼,比如制定處理一噸垃圾、一噸污泥的補貼政策等。我們都希望通過立法進行支持。”
同時王剛還建議國家有明確的政策導向,比如征收汽車燃料節能稅,將稅收納入國家性政策銀行,作為專項節能無息貸款資金,由第三方出具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既有汽車節能改造、高層建筑防火改造方案,由業主承貸,專業公司實施。每年節能建筑采暖制冷、汽車節能減排的節約費用用于歸還貸款,形成良性循環。
在洪杰看來,政府也要大力度出臺適應新常態的財政扶持政策和稅收鼓勵政策,為企業創造綠色創新的空間,支持企業的綠色轉型。
3月4日,工信部印發《2015年工業綠色發展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為建材工業的綠色轉型提供了實施的動力和依據。當下,面對產能過剩、急需轉型升級的重要時刻,對于“綠色”的追求,已成為我國建材工業的發展方向。未來,在依法治國的環境下,只有政府、企業、公眾共同認識到行業綠色轉型的重要性及長遠利益,建材行業的綠色體系才能最終形成。我們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