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質顆粒燃料一般是用林業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和加工剩余物、秸稈、稻殼、玉米芯等原料加工產生的成型燃料,是一種熱值接近燃煤的可再生清潔燃料,可間接替代煤、油、電、天然氣等能源。目前我國供熱市場燃煤占比高達85%,生物質是取代燃煤的清潔能源,其開發潛力巨大。
粉碎后的木屑源源不斷地被送往加工器械,經過烘干、壓縮等多重工序,進出之間,秸稈已改頭換面,成為拇指大小的顆粒,變身為炙手可熱的清潔能源。近日,在寧夏瑞威爾能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記者見證了農林廢棄物變身生物質顆粒燃料的全過程。
“傳統的秸稈,除一部分被用作青貯外,要么是廚房灶臺里的一把柴,要么成為田間地頭的一陣煙,既忽視了其作為生物質能源的內在價值,又不利于環保。這條生產線是加工生物質顆粒燃料的。秸稈經過粉碎、烘干、生物質處理等工藝后變成燃料。”說著話,寧夏瑞威爾能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奕捧出一把成品向記者展示,這種生物質顆粒燃料成褐色圓柱狀,表面結實,不易掰碎。
與傳統燃料相比,這種生物質燃料呈顆粒狀,便于運輸,能減少運輸成本;而且燃燒效率高,燃燒值達4000大卡以上,能代替普通煤炭,可應用于工業鍋爐、熱水鍋爐、烘干爐和民用炊事、取暖等。此外,生物質顆粒燃料燃燒時有害氣體成分含量低,具有環保效益。
生物質顆粒燃料的原料包括農作物秸稈、農產品加工剩余物及林業“三剩物”,全部屬于可再生能源,轉化過程是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生物質,生物質能源的使用過程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理論上可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既然生物質顆粒燃料具有如此多的優勢,是否可以加大推廣力度?李奕表示,短期內生物質燃料的推廣還面臨不少問題,從人們對生物質能源的認知,秸稈、稻草等原料收集,到現行能源規劃設計等一系列問題,導致目前新能源成本較傳統能源為高,嚴重制約著生物質燃料的生產。
據介紹,在國際上,生物質能源的使用已經被政府和民眾接受和認可,但在國內依然屬于新興行業,在有電力、熱力需求時,首先考慮傳統能源,所以生物質能源行業的發展初期還需要政府強有力的推動。
寧夏瑞威爾公司曾經做過這樣一個測算,以銀川市為例,每年可收集的玉米秸稈和稻殼等農業資源可達10萬噸以上,加上大量的林木采伐剩余物和綠化修剪廢棄物,保守估計每年成型燃料產能就能達到20萬噸,相當于10萬噸標煤,可以滿足800萬平方米建筑的采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