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國研院開發出物聯網芯片自供電技術

時間:2015-03-18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在物聯網的世界里,藉由設置在大樓墻上、橋梁、水壩、車輛或是人體的物聯網芯片,可形成智能防災、智能運輸、智能居家照護等智能生活型態,為人們帶來無與倫比的便利性與安全性。

物聯網相關科技發展方興未艾,各種應用情境所需要的芯片亦應運而生。國家實驗研究院納米元件實驗室開發出可應用于物聯網芯片的“一體成形環境光能自供電整合技術”,此技術可采集各種環境光能量,與電池或電容等能量儲存設備配合,延長芯片的充電周期。納米元件實驗室將提供此制程技術平臺,協助芯片設計者開發整合“感測器”與“自供電芯片”之系統芯片,應用于物聯網與穿戴式設備。

在物聯網的世界里,藉由設置在大樓墻上、橋梁、水壩、車輛或是人體的物聯網芯片,可形成智能防災、智能運輸、智能居家照護等智能生活型態,為人們帶來無與倫比的便利性與安全性。根據國際知名機構ICInsights的預測,物聯網產業2010~2016年之復合成長率約為26%;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則預估,2016年全球物聯網產值將達6,200億美元,終端設備產量將到達1.9億臺。

物聯網芯片是由運算芯片、內存、無線通訊器、感測器及能量管理設備(能量采集技術及能量儲存設備)所整合而成,可獨立進行資料處理、儲存及訊號發送,以實現設備與設備間可互相溝通之物聯網世界。更重要的是,物聯網芯片可依需求,裝設各式各樣的感測器(如偵測溫度、煙霧、振動、氣體、位置甚至人體心跳、血壓等訊號),用以收集各種環境資訊。為增進物聯網設備使用的方便性、移動性及持久性,物聯網芯片必須輕薄短小又省電,在持續研發低功耗芯片的同時,開發可采集環境能源的芯片,來補充電力,降低更換電池或充電的頻率,亦是可行的解決方案。

國研院納米元件實驗室以獨創的半導體三維集成電路技術為基礎,開發出可與物聯網芯片一體成形之環境光能自供電制程技術,將“環境光能采集模組”與“物聯網芯片”堆疊整合。

目前的物聯網芯片與環境光能采集模組的整合方式是將“物聯網芯片”和“環境光能采集模組”分開置放于電路板上,不但整體面積大,電路傳輸距離也較長。納米元件實驗室的3D積層式制程技術,不但可以有效減少電路板面積,亦可大幅縮短電流傳輸距離,減少耗能,提高物聯網芯片的實用性。未來納米元件實驗室將積極開發更多感測器與自供電芯片技術,提供設計者開發各種應用于物聯網與穿戴式設備的相關芯片。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力電子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