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被稱為國產機器人元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作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一個切入點和重要增長點,“機器人革命”有望影響全球制造業根據,要把我國機器人水平提高上去。
當下,工信部正組織制定我國機器人技術路線圖及機器人產業“十三五”規劃,全國不少地區也紛紛布局機器人產業,以期搶先起步獲得國家政策紅利,一場機器人產業發展熱潮正在全國涌動。
在國家機器人技術路線圖及機器人產業“十三五”規劃制定的同時,全國不少地方已紛紛出臺機器人產業發展相關政策。
一是出臺指導性意見。重慶市于2013年11月出臺《關于推進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遼寧省沈陽市2014年11月出臺《機器人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湖北省2014年7月出臺《推動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實施意見》;
二是出臺具體獎勵政策。湖南省長沙市明確提出,支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工業機器人等條件成熟的技術領域和產業建立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研究院,每成立一個研究院由市政府固定出資3000萬元至5000萬元,所在開發區和行政區固定出資1億元至1.5億元(含土地)。安徽省蕪湖市出臺關于機器人產業集聚發展政策。對機器人龍頭企業的關鍵核心項目貸款,給予為期兩年,單個項目最高不超過2000萬元的貼息補助,標準為貸款基準利率的50%。同時,在機器人辦公用房、機器人領域人才等方面給出了切實可行的具體獎勵規定。
專家指出“十三五”時期將是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關鍵轉折點,成為最熱門的新興高技術產業。全國大多數地區于2014年扎堆推出發展機器人產業的三年規劃乃至七年規劃。
重慶市2013年明確提出,到2015年,全市機器人產業銷售收入達300億元,初步形成集聚檢測設計平臺、系統集成、整機及管件零部件研發制造的綜合產業集群。到2020年,形成完善的研發、檢測、制造體系,全市機器人產業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
江蘇省南京市2013年明確提出,在3年左右的時間內,機器人產業園形成較為完備的產業體系,年銷售規模達到250億元,到2020年建設成為國家級機器人協同創新中心與產學研聯盟,年銷售規模達1000億元;
上海市于2014年確定加快發展和應用機器人的戰略思路,將堅持產業發展和示范應用、本體和核心功能部件、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自主開發和外部引進“四個并舉”,力爭經過3至5年,把上海建成我國機器人產業高度集聚的研發中心、高端制造中心、產業服務中心和應用示范中心;
湖北省于2014年明確提出,到2020年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00億元,全省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工業機器人應用率達到50%以上;
河南省2014年明確,到2020年將形成超過千億元的以工業機器人為核心的智能裝備產業集群,其中包括形成年產10萬臺(套)工業機器人整機和只能裝備的產能規模,培育3家至5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百億元級工業機器龍頭企業和5家至10家相關配套骨干企業,打造3個工業機器人產業園。
河北省工信廳在2014年底開始,組織有關專家組成機器人專題調研小組,分赴全省各地機器人相關制造企業、高校院所進行實地調研,收集整理國內外相關資料,在充分分析、梳理第一手資料后,經過專家論證、修改完善,編制了《河北省機器人產業發展研究報告》。
目前河北工業大學、燕山大學、河北大學、河北聯合大學、石家莊鐵道大學等高校多年來一直開展機器人理論技術研究,其中河北工業大學機器人及自動化研究所長期進行移動機器人及其智能化技術的研究,在移動機器人技術、嵌入式計算機系統、智能控制、多傳感器信息融合技術、計算機視覺等領域進行了長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已經初步實現了工程化,在多家企業進行了應用。
省內機器人主要生產研發企業20余家,從業人員6千余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近2千人,2014年全省機器人產品銷售產值20多億元,關聯產品銷售產值30多億元。初步形成以唐山松下,唐山開元唐山開誠為龍頭、唐山通博科技、唐山冶航、唐山百川智能機器、唐山天工數控等企業為骨干的焊接、搶險探測機器人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