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福建、天津三個新設自貿區正式掛牌之日逐漸臨近。新設自貿區較上海來說區域化特征更加明顯、目標指向性更強。從區位角度看,福建對接臺灣、廣東側重港澳,天津重點面向東北亞并統籌京津冀協同發展。
發展自貿區的重要意義
當前,我國已迎來人口拐點,制造業的勞動力紅利時代即將結束。同時,資源環境的限制以及對能源的大量需求也帶來了嚴峻挑戰。放眼全球,許多發展中國家與我國爭奪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而發達國家紛紛提出“再工業化”戰略,意圖在金融危機后布局新一輪產業革命,重獲制造業優勢。為使我國制造業積極向上發展,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已經刻不容緩。而自貿區的成立可謂是中國改革攻堅破難的一塊試驗田。其重要使命就是要為中國打造經濟升級版做出新探索,包括制造業在內的產業轉型升級也是自貿區試驗目標之一。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胡剛也表示,自貿區戰略帶來的一項重大變革在行政管理體制方面,通過進一步簡政放權,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落實金融創新、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口岸監管合作、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及“負面清單”管理等政策措施,推動投資貿易等方面的便利化,并與國際接軌。
自貿區的成立對制造業的利好(以上海自貿區為例)
一是,加大了制造業放開領域的行業預測數量。以上海自貿區2014版負面清單為例,與2013版相比,在制造業上的放開力度明顯加大。符合我國提出的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國家戰略要求。取消的14條管理措施中,有7條涉及制造業,包括:取消對投資400噸及以上輪式、履帶式起重機械制造的股比限制;取消對投資各類普通級(P0)軸承及零件(鋼球、保持架)、毛坯制造、一般滌綸長絲、短纖維設備制造的限制等。此外,在放寬的19條管理措施中,涉及制造業的有9條。
二是,更加注重制造業產業鏈延伸。鼓勵企業向產品的研發、設計、營銷和品牌等產業鏈高端環節進軍。與制造業領域相關的14條措施中,有5條涉及到產品的研發設計。包括允許外商以獨資的形式從事汽車電子總線網絡技術、電動助力轉向系統電子控制器的制造與研發;允許外商以獨資形式從事豪華郵輪、游艇的設計;允許外商以獨資形式從事船舶艙室機械的設計;允許外商以獨資的形式從事航空發動機零部件的設計、制造和維修;允許外商以獨資的形式投資與高速鐵路、鐵路客運專線、城際鐵路及城市軌道交通配套的乘客服務設施和設備的研發、設計與制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