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時代已經到來。這一次產業變革,是中國制造與世界先進國家差距最為接近的一次,幾乎處于同一起跑線上。中國是制造業大國,而廣東是制造業大省。面對新浪潮,廣東要如何乘風破浪,而不是被“拍死在沙灘”上?創新驅動,成為不二出路。
昨日,記者采訪了5名企業界代表,他們對制造業的轉型發展有著深刻的體會與認知。怎么看工業4.0,創新的困難在哪里,應該如何應對,他們都給出了自己的思考與建議。
風來了!琢磨求變
企業界代表們對工業4.0的認識,離不開兩個字——效率。“工業4.0不玄乎,就是要持續提高工業效率。”李東生說,“還是要踏踏實實地熬。”
企業家們琢磨著“效率”,也琢磨出了提高效率的路子。“機器換人”,即用自動化代替手工操作,成為主要方式之一。袁利群透露,美的的標準化工序都用機器人,員工從18萬減至13萬人。
如何在工業4.0浪潮中用好互聯網,也是企業界代表們思考的命題。去年全國“兩會”時,黃建平就此專門請教了小米創始人雷軍。“互聯網思維不是要你去網上開店賣東西。”黃建平說,“以前我們的陶瓷賣給誰我們不知道,現在我們要想方設法利用互聯網建立消費者大數據庫,這是實現個性化定制的基礎。”
缺什么?缺人缺錢
8年前,林水棲已經感受到了轉型升級所帶來的壓力,他試著從德國引進先進制糖設備,也在探索著原材料供應一條龍生產。可是“機器換人”并沒有減輕他的用人壓力,“普通工人走了沒所謂,可是引入先進設備,沒人會用啊!”賴坤洪體會也深:“創新驅動哪里能離開人?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能留住高科技人才,像清遠這樣的三、四線城市,難!”
資金,也是擺在轉型升級前的一道坎。黃建平告訴新快報記者,他所在的企業去年在自動化投入了1.5億元,而整個東莞有六成制造企業啟動“機器換人”,設備及技術投資占到全市技改投資七成以上。“保守估計,東莞中小企業機器換人的資金需達數十億元,政府沒有優惠政策,問銀行借錢又太難。”
“中國工業正面臨著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新經濟體承接轉移、國內資本抽逃實體經濟的嚴峻挑戰。”李東生說,“中國制造業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落后產能規模大、壟斷領域進入難、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漲,投資回報率偏低。不少多年來一直打拼的企業家,紛紛萌生退意改做投資,不愿再干實業。”
怎么做?政策助力
5名受訪的企業界代表均認為,政府在稅收、金融以及技術改造等方面,出臺鼓勵及引導企業創新的政策,是讓制造業變“智造業”的強力助推器。
“政府應該通過政策導向引導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工業領域,而不是政府的錢投入進來。政府通過稅收政策、金融政策等讓工業投資回報改善一點,讓好的工業企業更愿意投資。”李東生說。
在融資難的問題上,黃建平建議大力推行融資租賃業務。他了解到,部分發達國家的機械設備購銷有30%至50%是通過融資租賃方式完成,且成本僅有一到兩個點,而東莞的“機器換人”項目僅有10%通過融資租賃完成,成本高達8個點甚至10個點。
另外,黃建平提到,向國外采購先進設備是眾多企業進行轉型升級的通用做法。但是現有進口設備免稅目錄管理體制滯后于市場的變化,使得企業無法享受稅收優惠,目錄的更新頻率應當加快。
至于用人難問題,賴坤洪希望政府能夠搭建人才交流平臺,讓企業與高校聯動起來。“我們有什么困難,要找什么技術人員,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去找到高校的聯絡人,讓他們幫我們找相關科研人員,我們自己找,太曲折了。”
針對創新驅動,他們所在的企業都做了什么?
訪談代表
李東生全國人大代表、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黃建平全國人大代表、東莞唯美陶瓷有限公司黨委書記
袁利群全國人大代表、美的集團董事、高級副總裁
林水棲全國人大代表、廣東金嶺糖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賴坤洪全國人大代表、進田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更多資訊請關注自動化軟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