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是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機器人革命將創造數萬億美元的市場。專家預測,今年機器人產業將迎來爆發期,河北機器人產業如何搶抓機遇、迎頭趕上?
參加今年兩會的不少代表委員提出,作為工業大省,我們要瞄準河北產業轉型升級的潛在市場需求布局機器人研發制造,盡快把有競爭力的機器人領軍企業扶持起來,加快形成規模效應和先發優勢。
“不是不想用,而是用不起。”來自一家機械制造企業的政協委員感慨地說,購買一臺打磨拋光機器人需要四五十萬元,期間還有3-5萬元/年維護費用,用一臺機器人得四五年才能收回成本,像他們這樣的中小企業難以承受。
在感嘆自己的企業用不起機器人的同時,他卻很羨慕浙江省的一些同行。“當地政府鼓勵企業使用機器人提升裝備技術水平,企業購進機器人,政府就拿出10%的財政補貼。”這位政協委員說。
這種“好事”源于2012年浙江省提出的“機器換人”戰略,爭取在2017年前完成3.6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機器換人”現代化技術改造,每年投入不少于3000億元。浙江各地也紛紛出臺鼓勵“機器換人”專項政策,有些地方對符合條件的“機器換人”項目補助達10%-15%。
2014年12月29日,廣州市提出到2017年全市60%以上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用工業機器人等智能制造裝備。這一比例,比兩個月前公布的50%比例提高10個百分點。順德、東莞等地對骨干企業購置機器人等智能設備超過500萬元的企業,可一次性給予設備購置費10%的財政補貼。
除了支持機器人應用推廣,更應該扶持企業研發。“我們在江蘇南通的一家合作企業,正在研發機器人專用減速機,這家企業不到200人,銷售剛到2億元,但三年時間,已累計獲得當地政府近千萬元的研發費用支持。”柳寶誠代表認為,河北應該拿出更細化、更有氣魄的扶持政策,支持企業研發核心技術,培育領軍企業。
石家莊四藥有限公司立體物流倉庫不見人影、效率挺高,多虧了30多臺機器人的辛勤勞動。石家莊四藥有限公司董事長曲繼廣代表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機器人以每分鐘15箱的速度打包、堆放,效率超人工多倍,卻節約75%的人力成本,基本杜絕擺放誤差,減少人為接觸機會,保證藥品質量。
“這些機器人是我們與生產廠家充分考慮了四藥產品特性、工藝流程后研發制造的,具有很強的‘醫藥特色’。”曲繼廣代表說,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機器人生產企業要主動幫助應用企業按照市場需求改進生產制造工藝、物流運輸流程和服務手段,通過建立自動化生產線和信息化手段逐步提升應用企業的科技水平。
“不僅僅是醫藥行業,汽車制造、光伏、食品、機械……我省的優勢產業大多是使用機器人的大戶,這為我省發展機器人產業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一些代表委員建議,機器人生產企業要結合全省產業實際,努力發現企業創新需求,在助力河北產業轉型升級中開辟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