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載監控系統以其實時、直觀等特點,長久以來都是智能公共交通發展的重點領域?;ヂ摼W時代的到來以及設備制造業技術的發達,為公交車載監控系統在高清、傳輸、視頻分析等方面帶來巨大的改進空間。
在物聯網大環境的促使下,車聯網市場也越來越受關注。谷歌與特拉斯聯合發布預測,到2015年,全球將有66億互聯物體,其中汽車預估有6200萬輛,將會是第三大互聯網物體。據分析機構易觀智庫預計,到2015年中國車聯網用戶的滲透率有望突破10%的臨界值,屆時,中國智能汽車的市場規模將超過1500億元,迎來智能汽車時代。
智能時代,車載監控成公共交通必要品
車載監控作為車聯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實時、直觀等特點,是智能公共交通發展的重點領域?;ヂ摼W時代的到來以及設備制造業技術的發達,為公交車載監控系統在高清、傳輸、視頻分析等方面帶來巨大的改進空間。
我國車載監控主要集中在公路營運車輛(如公交車、出租車、校車、客車等)、政府部門的執法車(如警用的執法、巡邏車車等)、石油化工的危險品車輛(如油罐車、危險品車等)。其中目前車載監控在公交車、校車和客車應用方面有明顯的增長,尤其是在公交車、客車方面,政府大規模實施的“公交優先”的政策,為公交交通車輛監控實施帶來契機。同時交通部規定自2011年8月1日,新出廠的“兩客一危”車輛,在車輛出廠前應安裝符合《道路運輸車輛衛星定位系統車載終端技術要求》(JT/T794-2011)的衛星定位裝置,也為車載監控應用起到了推動作用。
車載監控在使用過程中,需要實現的目標歸納起來主要有七點:
(1)實時監控車輛運輸過程
3GGPS車載網絡視頻服務器可實現多信息的實時監控,車載行駛記錄終端可實時監控或隨時抽檢車輛的行駛狀態等信息,系統自動對信息進行處理和存貯,能夠實時了解車輛的行駛狀態和運行環境,及時發現環境或人為問題,包括隨意停車,無關搭乘等。
(2)運輸過程信息查詢
可隨時查詢危險品、劇毒化學品生產及運輸企業的信息,涉及劇毒化學品管理的法律法規的發布及劇毒化學品名錄。可查詢托運單位名稱、運輸單位名稱及運輸路線,運輸相關車輛和運輸相關人員,運輸劇毒化學品的名稱、數量及相關公路運輸通行證的有效期等。
(3)緊急事件的應急聯動
包括事故現場的交通管制、事故現場周邊人員疏散、事故的緊急救援等,相關信息可以實時發送到監控指揮中心,便于對事故的及時處理。
(4)運輸結束后的信息處理
車輛到達運輸目的地后,可通過有線/無線網絡下載查詢車輛行駛記錄儀與錄像文件資料。存貯的圖像和數據信息能被打印、回放,以便于檢查車輛運行軌跡和系統操作日志。
(5)有效提升服務,提高安全預防
長途旅行中旅客之間、旅客與司乘人員之間不時會產生一些矛盾和爭議,導致公司時常遭到投訴,特別是有的旅客下車時順手拿走別人的行李和物品等,因為沒有有力的證據,解決起來無從下手,公司形象受到很大影響。安裝錄像系統后,可以隨時對司乘人員過站載客,私收錢物等貪污公款行為形成有效控制,同時提高服務質量。
(6)提高安全,事故取證
長途客車行駛時間長,路況和人員復雜,車匪路霸較多,容易出現安全問題。特別是春運高峰期間偷、搶、拐、騙的案件惡**通事故很多,司機違規操作、嚴重超載等情況時有發生。通過網絡遠程視頻監控和錄像系統,客運公司和管理部門隨時可以通過3G網絡遠程視頻即時的檢查司機是否違章和超載,同時錄像資料可以犯罪分子的作案證據。
(7)有效地督促司機嚴格按照規章操作、文明駕駛,提高行車的安全性。
車載監控從專業走向民用,對技術十分挑剔
隨著車聯網的發展和人們對汽車安全要求的提高,車載監控也開始從公共交通領域拓展到個人應用中,智能駕駛設備中就包括車載監控。
據報道,哈里斯民意調查(HarrisPoll)最新發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隨著消費者對設備聯網需求的增長,半數受訪的美國人愿意為其汽車添加高科技和安全設備而支付最高1499美元的費用。
調查發現,攝像頭支持、USB接口和智能手機充電等成為汽車消費者最為關注的三大問題。消費電子產品正迅速成為汽車行業的一道風景。在汽車技術領域,消費者正在投入更多的時間和金錢,與此同時,他們對于所購買的技術十分挑剔。
車載技術是汽車買家最為關心的賣點:39%的買家關心的是車載技術;相比之下,14%的買家最關心的是汽車的馬力和操控。而據汽車市場研究機構IHSAutomotive提供的另一項數據顯示,到2020年,全球聯網汽車出貨量將從目前的3600萬輛增長四倍多至1.52億輛。
市場研究機構AutoTrader在去年10月份發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只有3%的車主表示他們的汽車里擁有WiFi,而且幾乎三分之二的車主每天都使用;約48%的受訪者表示渴望得到車載無線技術;52%的受訪者認為,汽車制造商應該投資改善汽車的信息和娛樂系統,而不是依賴將擁有更好觸摸屏智能手機功能被整合到儀表板上。
“當前我們處在信息時代,顧客大都見多識廣,而且他們堅持要他們想要的技術特性”,克雷布斯表示,“這項研究告訴我們,從制造商到供應商,甚至包括售后市場上的一些消費電子企業,它們在汽車電子產品市場上依舊擁有大量機會。”
更多資訊請關注汽車制造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