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南京江寧開發區,星喬威泰克汽車零部件車間,一臺點焊機器人正在瞄準焊接。一年前,這活由3個工人干。沖壓、點焊、抓取,全部實現機器換人,120多臺機器人晝夜工作。
應對人力成本上漲,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越來越多的江蘇企業用上機器人。作為全國裝備制造業第一大省以及重要的機器人需求大省,江蘇機器人產業面對機遇,必須祛除虛火,確立需求導向、應用導向,深耕本土,立足服務制造業提檔升級,開掘社會多元需求,才能健康成長贏得未來。
扶持應用就是最大的支持
2012年起,星喬威泰克大規模引入機器人,去年企業產值達6億多元,比3年前增加一半,而工人卻沒增加。不過,這些創造價值的機器人,幾乎都是國外品牌,只有一臺國產,來自南京埃斯頓公司。
與全國同行相似,埃斯頓也從傳統制造業轉型而來。作為電機生產商,埃斯頓研發機器人不過4年,去年銷售5000萬元。星喬威泰克試用埃斯頓機器人一年多,提出改進建議,埃斯頓據此優化設計,提升機器人點焊速度、精度。
近兩年,國內機器人市場井噴,2013年銷量3萬多臺,超越日本成全球最大市場。業內估計,未來一兩年,中國機器人市場將達萬億元規模。省經信委裝備處副處長申清高說,江蘇萬名工人擁有30臺機器人,而發達國家是200臺,需求空間很大。
這肥水卻流向外人田。全球工業機器人四大巨頭切走中國市場七成份額,其中,ABB、庫卡等已在江蘇布點。省內企業去年至少新安裝機器人5000臺,銷售額至少12億元,但逾七成采購費付給國外廠家。星喬威泰克副總經理李琦說,用國產機器人,企業升級改造,便于交流合作。但多數企業仍愿用洋品牌,汽裝、電子、金屬加工等行業很少用國貨。原因何在?洋品牌性能穩定,使用風險低,加之近兩年降價逾三成,原來35萬元的機器人降到25萬元,使得國貨價格優勢縮水。
我省機器人制造企業,相關部門掌握的即有上百家,年產值約400億元,這兩年增速逾25%。去年,江蘇裝備制造業產值達5.8萬億元,但位于裝備制造高端的機器人產業起步遲、基礎薄,缺乏核心競爭力。全省八成以上機器人企業做系統集成,即按客戶需求,購買關鍵零部件,組裝機器人,門檻低、競爭激烈,且受制于人。江陰錦明玻璃技術公司去年生產100臺機器人。公司總經理文碧說,客戶通常忽略一兩萬元價差,要求本體機器人用國際品牌。而核心零部件和本體機器人,省內生產企業寥寥無幾。
減速器是機器人最核心的部件。南通振康焊接機電有限公司4年投入近億元,研制減速器,已產銷2000臺減速器。公司技術部部長顧京君說,國產部件只有通過大量應用,才能發現問題,改進品質,減速器要量產上萬臺,才談得上盈利。而國產部件知名度小,推廣難,急需政府頂一把。
“江蘇應效法廣東、浙江,從戰略層面重視發展機器人產業,首先要摸清需求在哪,應用領域在哪,更多地引導‘用’,扶持應用就是最大的支持。”南京大學錢志新教授說。機器人關鍵技術,包括核心零部件攻關,國家會出臺扶持政策,地方政府更應給力市場推廣,省里應打造供需對接平臺,對企業試用本土機器人給予補助。
迷信“高端”不如開發本土需求
揚州市邗江區杭集是全國最大的牙刷產地,去年產值70億元。牙刷成本中人力成本占三成,工資每年漲10%,企業難以承受。想招工也難,全鎮熟練工缺口上千人。近兩年,當地大企業紛紛使用機械手。兩面針酒店用品公司新上25臺注塑植毛機,減少用工12人。到今年底,公司要上100臺機械手,最大限度替代人工。每臺機械手4萬多元,最多兩年就能收回成本。
人口紅利減少,企業必須向技術紅利要競爭力,機器換人大勢所趨。東南大學機器人傳感與控制技術研究所所長宋愛國說,江蘇制造業至少一半崗位是簡單重復勞動,完全可用機器人替代。這些機器人,量大而無固定標準,需要本土企業研制推廣。接地氣,機會多。很多行業都有機器人潛在需求,誰開發得早,誰就能占領市場。
南京、昆山、張家港、常州等地已有多個機器人園區;南京成立機器人產業研究園,無錫引進海外機器人研發中心;南京、徐州、常州制定機器人發展計劃……當前,各地機器產業園遍地開花。省內一家機器人企業老總說,去年至少有20個地區邀他進駐新成立的機器人產業園,有的地方允諾補貼數千萬元。“這些園區規劃真能落實,產能超過未來幾年全國需求!”他提醒,機器人產業上游供應鏈尚未形成,一哄而上,將造成低端環節產能過剩。
當前,很多地方發展機器人產業,定位不準,一味追求知名企業、產業高端,忽視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內在需求。像拋光機器人,進口價高達80萬元/工位,省內卻沒有企業拿出性價比高的替代品。華恒焊接股份公司正研發拋光、打磨機器人,公司副總經理錢魯泓說,江蘇這塊蛋糕很大。
瞄準省內大量汽車零配件企業,從牙刷、壓縮機到汽配沖壓,江蘇優創數控公司推出系列機械手,打進海爾車間,去年銷售2500萬元,比上年翻兩番;江陰錦明瞄準電子、食品業,研發分揀、包裝機器人,已陸續接到訂單;長江鋼業重工公司則主攻軋鋼、碼垛機器人,服務中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