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黨組成員、市發改局局長胡建斌告訴記者,惠州企業在全自動化生產方面具備一定基礎,比如德賽、利元亨在智能工廠和智能制造上有不少探索。德賽電池公司前兩年與惠州三協精密有限公司合作研發全自動電池裝配生產線。“同樣是每月生產約2000萬塊手機電池,使用半自動化生產線要37位員工,引進全自動化生產線設備后只需六七人。”德賽集團企業管理推進部總經理羅紅龍告訴記者,全自動化生產線設備的投用,使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從事智能工業自動化成套設備生產的惠州三協精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偉說,工業4.0是在大數據與制造業的融合基礎上讓機器通過各種傳感器獲得感知能力,從而實現生產的自主性、柔性生產和智能生產。
自動化升級改造是走向智能工廠的路徑,不少惠州企業正朝這方面邁進。這方面,TCL多媒體制造中心未來3年將按照“崗位自動化、工序與裝卸自動化、車間自動化、工廠自動化”的思路,使內部自動化崗位占比提升至50%,爭取盡快實現TCL彩電“無人生產線”。
對于工業機器人替代工人進行智能化生產,胡建斌介紹,惠州計劃用2—3年打造一個在全國乃至全球都屬較高水平的“無人工廠”。“工廠建好后,從加工過程、原材料,到整個生產的過程,每個零部件通過一道道工序出來的產品都是自動化的。”
將打造產值超千億元裝備制造業
2014年以來,珠三角很多城市相繼出臺政策推進“機器人換工人”,鼓勵企業更廣泛使用機器人,打造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產業基地。如廣州提出到2020年打造兩三個工業機器人產業園,形成超千億元的智能裝備產業集群;東莞提出力爭2016年全市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產值達到350億元,到2020年達700億元。前幾天,佛山、珠海等地更是首次將工業4.0寫入市委全會報告。
惠州在發展工業4.0以及先進裝備制造業方面有何打算?胡建斌介紹,惠州通過引進項目全力推進先進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計劃在刀具方面引進一個大項目,該項目將對引領惠州整個先進制造業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事實上,近年來,惠州大力培育和發展以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為主體、以新能源汽車等交通運輸設備制造為龍頭的先進裝備制造業,裝備制造產業規模日益壯大。前不久,全市加快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和工業技術改造投資會議透露,將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大力發展高新技術關鍵裝備制造產業,鼓勵研發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力爭幾年形成2—3個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產業體系相對完善、產業鏈配套完備、企業國際競爭力強、產值規模超千億的先進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
而據市政府辦公室近日印發的《關于推動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的實施意見》,惠州力爭用3年推動全市先進制造業和優勢傳統產業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累計完成投資600億元以上。從2015年起,市本級預算每年安排技術改造專項資金1億元支持技術改造。
對于惠州未來工業4.0的發展,胡建斌表示,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提高工業自動化水平是基礎。他說,惠州在先進裝備制造業方面有較好基礎,提供的技術設備有利于企業進行自動化改造。業內人士認為,惠州制造業整體發展水平仍處于工業2.0和3.0階段,部分領先企業雖然具備工業4.0的因子,但與真正的工業4.0仍有差距,需要政府給予更多政策支持。胡建斌說,惠州雖在3D打印等領域項目較少,智能裝備制造業以及自動化生產方面總量還不夠,但正在根據市場情況全力推進這方面的建設。對于“機器換人”,他說,這有助于勞動力從一些有危險性和工藝復雜的制造業崗位轉移到服務業領域,進而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轉型升級。
根據上述實施意見,惠州將鼓勵企業使用柔性自動化生產裝配線、數控機床等自動化、智能化制造設備,并支持在電子、家電產品裝配企業和家具、紡織服裝、制鞋等勞動密集型行業購置先進適用設備,推廣應用工業機器人。
■書記市長談創新驅動
做三項工作促轉型升級
在前不久召開的全市加快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和工業技術改造投資暨促進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工作會議上,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市委書記陳奕威說,轉型升級是經濟發展的主線,核心要依靠科技進步。做好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工業技術改造、新型研發機構建設“三項工作”,是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陳奕威強調,要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抓好技改優惠政策的落實,提高企業參與技改的積極性。優化技改投資結構,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提升企業創新能力。要立足良好基礎,推進先進裝備制造業加快發展。
對于創新驅動發展,市委副書記、市長麥教猛提出,要制訂相應配套措施,共同推動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技術改造、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全力促進惠州工業經濟加快轉型升級。麥教猛說,要認真抓好工作任務的落實,確保各項扶持政策、服務措施落實到位。要抓好各項政策特別是加大新一輪技術改造政策的宣傳引導力度,營造企業“想技改、要技改、能技改、爭技改”的社會氛圍。
■相關
企業“亞歷山大”?通過創新找出路
南方日報訊(記者/林涌浩)在2日下午的市政協會議分組討論中,第二小組大部分委員來自企業界。不少委員表示,經濟下行和成本上漲讓企業“亞歷山大”,希望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對此,參加分組討論的副市長王勝建議,企業應該通過創新驅動找出路,渡過難關。
在當前國內外經濟普遍下行的大環境下,惠州不少民營企業感到“亞歷山大”。市政協委員歐陽秋明是人力資源行業工作者,他表示,2014年企業用工的需求比往年減少了1/4,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經濟下行、企業訂單減少。同時,由于最低工資和社保標準的上調,企業的用工成本增加了至少1/4。有同樣感受的還有市政協委員、市棉王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駱德新。“國內外經濟下滑對服裝業的影響很大,對絲光棉行業的沖擊也很大。2014年以來,訂單總量比往年減少二至三成,個別企業因此關門。”駱德新表示,“社保新政策的調整讓企業負擔增加了50%左右,希望政府能夠通過減收或者緩收稅收等措施緩解企業壓力。”
對于企業界代表反映的問題,王勝表示,市委、市政府會加以研究,不過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經營困難,企業應該通過自身的創新驅動尋找出路,通過發展方式的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現企業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型升級。“去年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不少較早實施創新驅動的企業都發展得不錯,而沒有實施創新驅動的企業則業績相對較差。一些企業還表示,過去拿到訂單就意味著賺錢,現在拿到訂單越多反而虧得越多。”
除了技術創新,王勝還建議企業在商業模式上嘗試創新。“美國的特斯拉電動汽車與不少酒店和咖啡廳等消費場所合作,在消費場所建設充電設備,到店消費的車主可以免費為車充電,很受車主歡迎。”王勝用特斯拉創新商業模式的例子勉勵企業轉型發展。
更多資訊請關注自動化軟件頻道